CCOS青光眼丨解析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机制新发现,卓业鸿教授带您重新认识青光眼

  • 2023-10-02 12:02:00
  • 915 Views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同时也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对人类的视觉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关于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各国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学说,但每一种学说都不能完全解释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具体机制。至今,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CCOS 2023会议邀请了国内外青光眼学者齐聚一堂,共探青光眼未解之谜。《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采访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卓业鸿教授,听卓教授分享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热点、研究进展、应对策略等相关话题。




近年来,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热点有哪些?

青光眼最终表现为视神经的损伤,视神经损伤的研究涉及视觉科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对于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非常多,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视神经损伤的关键部位、相关细胞与周围微环境的关系。如视神经损伤的发生与哪些神经通路有关?神经通路与哪些细胞相关?这些相关的细胞与周围微环境有什么关系?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导致免疫信号通路发生改变,继而某些微量元素离子水平出现异常,例如铁离子和锌离子,这些异常反过来也导致信号通路再次被打乱,恶性循环,最后是视神经的损伤。

总的来说,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信号通路的上下游,希望找出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确切通路。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视神经损伤的机制,并为治疗青光眼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干预靶点和视神经保护方面有哪些新的治疗探索?

首先需要明确引起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信号通路和环节,接下来寻找相应的抑制或者促进手段。总体来说,抑制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卓教授团队课题组以及国内外青光眼学者均发现,在青光眼高眼压动物模型中,铁死亡与视神经损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证实,应用螯合剂能起到保护视神经的作用。从体外细胞到体内组织,以及恢复其功能,都有一系列的研究在进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另外,卓教授课题组已经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沁体通过免疫调节,可以达到神经保护的预期效果,这些都可成为治疗神经损伤的新方向。


中医药在青光眼神经保护中有哪些靶点机制和应用价值?

中医药对眼睛的保护作用,在青光眼患者身上可以得到较好的体现。因为青光眼是终身的,主要通过手术或药物来控制眼压,这些主要的致病因素解决之后,后续的保护和再生便成为主要任务,依靠中医的调理就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从对中医药的研究结果来看,其在青光眼的作用靶点与免疫通路有关,某些中药的有效成份,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可以延长视神经细胞生存时间并增强其活性,在动物实验中已被证实。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日常饮食及生活习惯。中医非常重视养生和饮食之间的关系,而饮食被视为全身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全身状态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一些简单的调理方法,如冥想、全身放松,也可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类似这些的中医治疗模式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除了降低眼压之外,还有哪些延缓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策略?

降低眼压是保护视神经的最好方式。无论如何,当眼压升高时,必须采取措施降低眼压。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眼压需求,称之为“安全眼压”,也叫靶眼压。眼压达到安全眼压后,如何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视神经呢?除了关注眼压外,还应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此外,患者的全身功能状况、年龄状态、饮食习惯和吸烟习惯等都会对视神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纠正这些不良习惯,并注意饮食平衡。临床实践工作中,建议患者在降低眼压后,可以长期辅助补充改善微循环、神经保护类药物。中药常用枸杞子、菊花、丹参、川芎等名目类药物;西药常用维生素类及神经保护类药物。在饮食方面,葡萄、蓝莓、生姜都是非常好的抗氧化剂,可以起到神经保护的辅助作用。


CCOS 2023会议上,哪些热点引人注目?

此次CCOS 线下会议比想象中的更加盛况空前,卓教授表示,没有想到竟然会有超过一万人参加会议。经过了三年的疫情,这样的与会人数让人感到会议非常热烈和壮观。此次会议,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眼科的应用方面。与会者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希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临床手术的规范和标准。在众多板块中,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等临床治疗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受到了广泛关注。与会者普遍认为,这些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医药的落地转化。卓教授看到很多进行基础研究的国外专家也来参会,如一位正在进行青光眼早期诊断和后期治疗方面相关研究的美国专家,此次会议他或将带来一些生物医药转化的新理念和新进展,可能会为未来的生物医药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国内也正积极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