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周丨与孙兴怀教授深度对话,共筑青光眼防治长城

  • 2024-03-10 12:00:00
  • 577 Views

编者按:青光眼作为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对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今年的3月10日至16日,我们迎来了第17个“世界青光眼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共管慢病青光眼,留得光明恒久远”,寓意深远,旨在呼吁全球共同努力,携手应对青光眼这一慢性眼病,保护视力,让光明永远伴随。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国际眼科时讯》特邀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进行对话,就世界青光眼周对公众健康意识的影响进行剖析,回顾近年来青光眼防治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并提出青光眼的有效防治措施。期待通过此次对话,能够进一步提升大众对青光眼的认识,推动眼科健康事业的发展,让更多人拥有健康明亮的双眼,享受清晰视界的美好。


《国际眼科时讯》:世界青光眼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孙兴怀教授:

世界青光眼周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全球性活动,由世界青光眼协会理事会负责策划和组织。鉴于全球各地的时差以及活动时间限制,活动方决定将原本的世界青光眼日扩展为一周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凸显青光眼的严重性和重要性。这一决策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了青光眼的相关知识,还通过组织科普活动,对防盲治盲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国也积极参与这一全球性的倡议,同步开展了相关活动。

每年的世界青光眼周都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各国根据这一主题思想制定相应的宣传口号,以更好地反映各国在青光眼领域所面临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今年的世界青光眼周,我国选择了“共管慢病青光眼,留得光明恒久远”作为活动主题。这一口号既朗朗上口,又易于记忆,旨在强调我国在这一主题思想下的独特视角和重点。

总体而言,世界青光眼周活动旨在向全社会传递重要信息,包括青光眼患者、广大公众以及医务工作者。通过这一活动,期望能够提升全社会对青光眼的防范意识,进一步降低其致盲率,从而提高民众的视觉健康水平。


《国际眼科时讯》:概述一下近年来青光眼防治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进步?

孙兴怀教授:

近年来,青光眼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重大突破。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新的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为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多高效且可靠的选择。

在预防方面,青光眼筛查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及时的筛查有助于精准识别青光眼高危个体,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降低青光眼的发生率和进展速度。随着智能化科技手段,特别是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应用,青光眼筛查工作正逐步迈向高效化和精准化。同时,紧跟国际潮流,聚焦视神经损害等关键领域的研究,必将进一步推动青光眼防治工作的整体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青光眼防治策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相较欧美国家,我国闭角型青光眼所占比重较大。这一特点使得闭角型青光眼的预防成为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保持房角开放、避免房角关闭等有效手段,我们可以有效预防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针对闭角型青光眼的可预防性,开展相应的AI筛查工作,在我国青光眼防治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眼科医生外,社区医生和公共卫生预防科学工作者在青光眼防治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青光眼防治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人力资源紧张、专业知识普及不足等问题。因此,利用高科技手段弥补这些短板,提高筛查普及率,对于推动青光眼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青光眼早期诊断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根据去年发布的《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蓝皮书》中的数据,我国青光眼诊断确诊时间较长,平均四年半左右,中位数也需要两年左右才能确诊。这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增加视功能损害的风险。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青光眼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和重大突破,但我们仍需直面一系列挑战。通过积极推广新的科技手段、持续加强筛查工作、不断提升诊疗水平等措施,推动青光眼防治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进一步保障广大民众的眼健康。


《国际眼科时讯》:诊断青光眼时,哪些因素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孙兴怀教授:

在眼科诊疗实践中,我们经常会接诊因眼部不适而前来就诊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并不能直接找到青光眼专科医生。因此,对于所有眼科医生而言,建立青光眼诊断意识至关重要。医生应当能够从患者的初步陈述中捕捉到青光眼的可能性,并通过进一步的医学检查来确定是否为青光眼。对于非青光眼专科的医生,当面对疑似青光眼的患者时,应建议患者转诊至具备青光眼诊疗能力的眼科单位进行深入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在当前医疗环境下,这一点尤为重要。许多年轻医生在研究生阶段专注于眼科的某一亚专业领域,可能缺乏对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病的了解。然而,作为眼科医生,其职责是全面应对各类眼部疾病的患者,需要具备准确识别和处理各种眼部疾病的能力。

对于疑似青光眼但一时难以确诊的患者,医生应进行持续的跟踪随访和定期检查,以收集足够的医学证据来排除或确认诊断。此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三级医疗网络的优势,通过远程诊疗、会诊等方式,有效推进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诊疗工作,并适时地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同时,三级医院的资深医生也应积极前往基层医疗机构,为基层医生提供指导,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共同面对和解决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诊疗挑战。

鉴于青光眼是一种慢性疾病,我一直呼吁将其纳入国家慢性病管理体系中。通过这一举措,可以鼓励患者和医生共同参与疾病管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已纳入国家慢性病管理的疾病类似,青光眼的治疗也需要社区医疗资源的支持和定期的监测与控制。如果青光眼能够成功纳入慢性病管理范畴,将极大地促进基层医疗力量的发挥,推动青光眼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国际眼科时讯》: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应该如何有效保护眼睛,从而降低青光眼的发生风险?

孙兴怀教授:

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观察,人们已经确定了一些与青光眼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过度用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如电脑、手机、iPad等,人们近距离用眼负担日益加重。长时间过度用眼可能导致眼部负荷过大,进而对眼睛造成不良影响。

环境因素:环境也是青光眼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睫状肌过度调节可能导致房角变窄,进而增加青光眼的风险。

情绪因素:如烦躁、焦虑等也可能诱发闭角型青光眼或导致开角型青光眼眼压升高。

生物钟节律:保持稳定的生物钟节律,避免熬夜和睡眠不足,有助于维持神经功能的平衡,从而降低眼压波动和青光眼的发生概率。

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随着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上升,青光眼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青光眼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共患率较高,约为60~70%。这表明青光眼与这些疾病存在共同的风险因素,需要在防治这些疾病时予以关注。

家族聚集性:青光眼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倾向。虽然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家族成员都会发病。对于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特别是直系亲属,其发病风险较高。然而,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饮食和情绪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建议这部分人群定期接受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青光眼。对于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眼科体检;对于没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也应每两年进行一次眼科体检,以排除青光眼。

总之,我们需要提高对青光眼的防范意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来降低发病风险。对于已经患有青光眼的患者,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保护视力。希望通过不断的科普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青光眼,共同守护眼健康。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