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ADA现场·视频快闪播报
编者按
从2型糖尿病(T2DM)全程管理角度,早期血糖达标至关重要。正如第84届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ADA2024)Banting科学成就奖获得者Rury R. Holman教授所证实的,早期良好的血糖管理令患者终身获益,而传统的“序贯”治疗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随着T2DM治疗理念不断升级,从“序贯”到“早期联合”的趋势日益增强,“早联合早获益”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口服降糖药(OADs)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迫切需要早期注射治疗,但目前起始注射治疗多为基础胰岛素、GLP-1RA以及预混胰岛素,往往面临不能全面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高风险,以及因频繁注射而产生的依从性下降等问题。在探寻更优注射方案的征途中,基础胰岛素/GLP-1RA复方制剂凭借多靶起效、安全控糖、简化方案等多重优势,为OAD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6月22日ADA2024大会期间,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和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医学城达拉斯糖尿病研究中心Julio Rosenstock教授领衔,特邀美国代谢研究所Yehuda Handelsman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陈莉明教授共同见证了“首个针对OAD控制不佳的甘精利司对比德谷门冬的头对头试验——中国磐石研究SoliD数据”正式发布。ADA现场小编为您第一时间播报这场中外连线精彩内容!
中外专家共同见证
T2DM治疗理念升级
从“传统序贯”到“早期联合”
目前,T2DM的传统治疗模式为“序贯”治疗,即从单药治疗到单药加量再到联合治疗。然而,这种模式难以长期平稳控制血糖,易导致患者血糖反复及并发症风险升高[1]。T2DM患者早期联合治疗可带来诸多获益,更早实现更大幅度的血糖综合改善,并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恢复[2]。研究显示,与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90天后再联合GLP-1RA相比,同时起始基础胰岛素和GLP-1RA,12个月时HbA1c降幅更大[3]。因此,T2DM的早期联合治疗日渐成为关注焦点,呼声越来越高。2024年ADA《糖尿病诊疗标准》提出了成人 T2DM 患者在起始治疗时即需考虑早期联合治疗[4]。对于OAD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建议及时起始联合治疗。
一针双效,优势独具
FRC获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
在血糖异常的糖尿病患者中,超过50%空腹血糖升高,约80%的患者伴有餐后血糖升高,加剧并发症风险[5]。基础胰岛素/GLP-1RA,如甘精胰岛素与利司那肽复合制剂,在作用机制互补、多靶点调节的同时,相较于序贯治疗或多针治疗方案,还可以进一步简化方案,提高依从性,从而更好帮助患者实现一针双效的空腹和餐后血糖“双高”治理,在糖尿病人群中有非常好的临床数据。例如,LixiLan-O-AP研究显示,OAD控制不佳的患者及时起始iGlarLixi治疗24周,FPG降幅达3.5 mmol/L,2hPPG降幅达8.6 mmol/L,HbA1c下降1.9%[6]。相比预混胰岛素,FRC更适合在降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同时,兼顾更好的安全性,对体重影响更小[7]。
基于此,国际与国内各大指南与共识均对该药物做出了积极推荐,如2023年中国《基础胰岛素/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复方制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专家建议》[8]中,将基础胰岛素/GLP-1RA复方制剂纳入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推荐中;2024年ADA《糖尿病诊疗标准》[9]也提到,在特定的患者中,基础胰岛素/GLP-1RA复方制剂能够简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而《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则首次明确推荐基础胰岛素/GLP-1RA复方制剂为起始胰岛素治疗的一级推荐[10]。
SoliD研究重磅揭晓
甘精利司为中国OAD控制不佳的T2DM人群带来起始注射治疗新选择
SoliD研究是一项随机、双臂、活性对照、开放标签、多中心研究,为期24周,旨在在接受至多两种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对甘精利司与德谷门冬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多维度比较,是首个针对OAD控制不佳的甘精利司对比德谷门冬的头对头研究。
图1.SoliD研究设计
研究主要对HbA1c进行了非劣效和优效检验。其他关键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基线至24周的体重变化、24周时HbA1c<7%的患者比例、24周时HbA1c<7%且无体重变化的患者比例、24周时HbA1c<7%且无体重变化且治疗期间无低血糖发生的患者比例,以及低血糖发生率与事件率等安全性终点。
入选患者基线特征如下:平均年龄为56.9岁,65岁以上人群占比23%;糖尿病病程平均9年,平均BMI为25.7 kg/m2,超重/肥胖人群占比68%;患者平均HbA1c为8.55%,HbA1c≥8%的患者占比70%;51.9%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或联合SGLT-2i,二甲双胍平均剂量为1473 mg。
结果显示,在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甘精利司相较德谷门冬治疗,在各维度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主要研究结果
与德谷门冬相比,甘精利司自基线至24周的HbA1c变化优效(P=0.003)和非劣效(P<0.001)均达成,两组差值为-0.20%。图3.主要终点非劣效与优效均达成
关键次要终点
自基线至24周的体重变化为-1.49 kg(97.5%CI:-2.32~-0.66;P<0.001),达成统计学优效。图4.关键次要终点:自基线至24周的体重变化
此外,甘精利司治疗24周后,实现HbA1c<7%目标的受试者比例显著更高(72.5% vs. 59.8%, OR:1.89;97.5%CI:1.25~2.85;P<0.001);实现三重获益(HbA1c<7%且无体重增加且整个治疗期无低血糖发生)的受试者比例显著更高(26.5% vs. 13.4%,OR:2.34;95%CI:1.52~3.60;P<0.001)。
其他次要终点
从基线至24周,与德谷门冬相比,甘精利司FPG无显著差异,平均餐后血糖、7点SMPG均值较基线下降更明显;在24周时,甘精利司在早餐后2 h和午餐后2 h血糖降幅更明显,以上均体现了甘精利司在全面控糖方面的优势。图6. 基线至24周其他血糖指标变化
相较德谷门冬组,甘精利司组低血糖风险更低,低血糖事件率发生风险下降29%。两个治疗组整体安全性和耐受性数据与既往研究一致,整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中外连线对话
汇聚思想之光
在圆桌讨论环节,纪立农教授、Julio Rosenstock教授、陈莉明教授、刘铭教授、Yehuda Handelsman教授围绕起始注射治疗的理念变迁和FRC的前景展望以及SoliD研究结果对国内外T2DM患者治疗的影响和意义发表了各自观点。
Julio Rosenstock教授认为SoliD研究的数据质量和结果令人瞩目。甘精利司在联合OAD的基础上HbA1c从8.58%降到了6.58%,且与德谷门冬相比没有增加低血糖的风险,甚至还有减重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考虑到中国人群使用预混胰岛素较为频繁的情况,这些数据对中国糖尿病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纪立农教授指出,既往指南关于起始注射治疗的推荐,证据往往来自国外人群和研究。SoliD研究是首个针对OAD控制不佳加用甘精利司对比德谷门冬的头对头随机对照试验,是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有望填补这一空白。
陈莉明教授强调,中国T2DM患者具有空腹与餐后血糖“双高”的特点,与β细胞过早衰竭相关。甘精利司机制互补,可覆盖更多的T2DM病理生理机制,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且早餐前注射对于改善三餐后血糖具有良好效果,能够很好地实现“双高”治理。此外,甘精利司安全达标的比例远高于德谷门冬。
刘铭教授提出,近年来T2DM治疗理念和手段显著变化,主要源于病理生理学基础及药物可用性的改变。早期阶段,病理生理机制上侧重关注β细胞功能不佳和当时基础胰岛素的可选择性不足是主要问题,因此预混胰岛素广泛应用。随着基础胰岛素的不断更新,其便利性、空腹血糖控制效果及与OAD组合低血糖风险较低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认可。近年中国疾病谱变化,胰岛素抵抗和肥胖成为核心因素。甘精利司有效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风险低,成为治疗新选择。
总结
接受OAD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T2DM患者应尽早起始注射治疗,目前起始注射治疗尚不能全面控制血糖,存在低血糖或体重增、多针注射依从性差等风险,超过半数治疗中存在临床惰性[11],因此对于多数患者应尽早启动联合治疗。目前的FRC在控制血糖、提高依从性方面效果更佳,可在血糖达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中国磐石研究SoliD数据进一步证实,在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每日一次注射的甘精利司相比德谷门冬,血糖控制显著改善、体重获益对比优效,血糖复合终点达标率更高且低血糖更少、安全性良好,为OAD控制不佳后的治疗提供了更优的策略,并有望重塑这一领域的全新治疗格局。在权威指南和循证证据的支持下,以甘精利司为代表的FRC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选择,相信将会更好地实践指南倡导的早期联合治疗理念,帮助更多的OAD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及早实现优质达标,改善临床结局。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 Campbell. Br J Cardiol,2000,7:625–631.2. Cersosimo E,et al.Diabetes Obes Metab2018;20(3):497-5073. Peng XV,et al.Diabetes Ther.2020 Apr;11(4):995-10054. ADA.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J]. Diabetes Care, 2024, 47(Suppl 1):S1-S321.5. Liu G, et al. Diabetes Metab SyndrObes 2020,13:4651-46596. Yang W,et al.Diabetes Obes Metab.2022,24(8):1522-15337. ROSENSTOCK J,EMRAL R,SAUQUE-REYNA L,et al.Advancing Therapy in Suboptimally Controlled Basal Insulin-Treated Type 2 Diabetes:Clinical Outcomes With iGlarLixi Versus Premix BIAsp 30 in the SoliMix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Diabetes Care,2021,44(10):2361-70.8. 基础胰岛素/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复方制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专家建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39(08):645-650.9.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9.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2024 Jan 1;47(Suppl 1):S158-S178. doi:10.2337/dc24-S009.10.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02):147-18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0112-00020.11. 李翔,许樟荣,朱大龙,等,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惰性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结果,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81-85往期推荐
大咖直击2024 ADA 热点丨糖尿病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