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丹桂飘香。2023年10月20~2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与治疗新技术学组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与治疗新技术学组会议”在上海顺利举行。
近年来,院内血糖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日新月异,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胰岛素泵已成为糖尿病患者住院强化治疗时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10月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殷峻教授的主持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苏晓飞教授进行了题为“引领全院血糖管理新时代——谈SAP泵联合信息化的临床应用”的学术报告。本刊撷取其中重点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
一、CGM有助于血糖改善,但不足以使血糖更好地控制达标
CGM通过动态葡萄糖图谱(AGP),能够提供反映全天血糖变化的完善数据参数[1,2]。比如,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提供了超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更多额外信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糖尿病领域指南/共识对其推荐也在逐步完善[2-7]。
DIAMOND研究发现,实时CGM显著改善接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治疗的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HbA1c水平,减少低血糖持续时间[8]。在T1D Exchange研究中,不论年龄和胰岛素给药方式如何,CGM用户的HbA1c水平均低于非CGM用户[9]。另有观察性随机试验表明,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CGM组相较常规管理组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优[10]。
然而,在随机试验中,无论CGM应用12周还是24周,仍有超过55%的T2DM患者HbA1c>7.5%(图1);CGM组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均有改善,但尚未达标[10]。在T1DM患者中,研究显示CGM应用26周后,HbA1c明显降低,但仍有82%患者HbA1c>7.5%,TIR有所提高但仍未达标[11]。可见,CGM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无论T1DM还是T2DM,仅仅依靠CGM,仍有超过半数患者血糖不达标。
图1. 无论CGM应用12周还是24周,仍有超过55%的T2DM患者HbA1c>7.5%
二、传感器增强型胰岛素泵集CGM与胰岛素输注功能于一身,提升血糖管理效果
传感器增强型泵(sensor-augmented pump,SAP)实现了CGM和胰岛素输注功能的二合一,让医生能够实时了解患者在当前治疗方案下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方案,安全有效地管理患者血糖。SAP疗法的临床获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01. 短期获益
提高血糖管理效率,减少低血糖发生
一项中国研究纳入100例T2DM患者,平均分至使用回顾CGMS的对照组和使用实时CGMS的实验组,探究CGMS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的作用[12]。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2hBG)、HbA1c、空腹血糖(FBG)均有所降低,且实验组降幅更大、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事件检出率更高、低血糖平均持续时间更低(P<0.05)(图2)。
图2. SAP疗法短期获益:提高血糖管理效率,减少低血糖发生
缩短血糖达标时间,提高TIR
一项研究纳入中国8个中心81例住院T2DM患者,旨在比较SAP与MDI治疗达到预定血糖目标所需的时间[13]。结果显示,与MDI组相比,SAP组患者早期血糖达标率更高,且血糖达标时间缩短2.6天,TIR增加20.4%,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发生率均显著更低(图3)。这提示,对于住院T2DM患者来说,SAP治疗能够缩短血糖达标时间,提高TIR,是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住院时间的一种经济有效方法。
图3. SAP疗法短期获益:缩短血糖达标时间,提高TIR
降低平均血糖浓度,减少血糖波动
RealTrend研究纳入132例接受MDI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和儿童T1DM患者,其中115例完成研究,一组采用SAP疗法且至少70%的时间佩戴CGM,另一组常规胰岛素泵治疗(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即CSII),为期6个月[14]。结果发现,在有两次HbA1c检测结果的所有患者中,从基线到研究结束,与CSII组相比,SAP组患者的平均血糖浓度显著降低,血糖波动显著减少(表1)。
表1. SAP疗法短期获益:降低平均血糖浓度,减少血糖波动
提高治疗满意度,降低低血糖恐惧
INTERPRET研究是一项SAP真实世界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15个国家27个研究中心274例患者,其中253例完成研究,旨在记录SAP实际使用情况,并评估与T1DM管理改善相关的变量[15]。结果发现,SAP治疗12个月后,患者住院次数明显减少,治疗满意度增加,对低血糖的恐惧减少(图4)。
图4. SAP疗法短期获益:提高治疗满意度,降低低血糖恐惧
02. 长期获益
SRAR3是一项为期1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在485例血糖控制不佳的T1DM患者中比较SAP与MDI的疗效[16]。结果显示,1年时,与MDI组相比,SAP组平均HbA1c降幅更大,HbA1c(<7%)达标率更高,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图5)。该研究证实SAP疗法具有长期获益。
图5. SAP疗法长期获益:显著降低HbA1c水平,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三、信息化解决方案为院内患者/科室/全院血糖管理赋能增效
住院患者面临血糖管理问题非常普遍,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患者不良结局发生的增加。院内高血糖患者人数众多,分布于各个科室,内分泌科主导的全院血糖管理是必然趋势。而信息化、数字化的赋能让“看糖调糖”更加便捷高效——实时CGM信息和胰岛素输注信息,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呈现在血糖管理工作站、移动护理终端及患教大屏,从而使内分泌专科医生和护士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以及对应的胰岛素输注信息,治疗方案优化调整一目了然(图6)。
图6. 患者血糖管理:动泵数据同屏呈现,方便比对,缩短响应时间
在院内不同场景下,无论对于单一患者个体,还是整个内分泌科室管理,甚至是拓展全院血糖管理的项目应用,通过一套结合动泵信息于一体的系统,打通监测与治疗的壁垒,实现动泵数据同屏呈现,并且通过统一设备管理、分级报警处理、多维度数据分析等,能够全面提升血糖管理效率(图7~10)。
图7~10. 在科室/全院血糖管理中,信息化解决方案均可发挥作用
四、总结
CGM虽可改善血糖管理,但仅仅依靠CGM无法实现更好的血糖达标。若要提升住院患者血糖达标率,需在CGM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血糖管理。SAP整合了CGM信息和胰岛素输注信息,且被大量循证研究证实具有短期及长期临床获益。而全院血糖信息化管理可助力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担,提高患者/科室/全院的血糖管理效率。综上,未来血糖管理将是全院实现监测与治疗全程一体化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Agiostratidou G, et al. Diabetes Care. 2017; 40(12): 1622-1630.
2. Danne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7; 40(12): 1631-1640.
3. Hermayer KL, et al. J Hosp Med. 2009; 4(6): 331-339.
4. ATTD,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technologies & treatments for diabetes, Berlin, Germany, Feb 20-23, 2019.
5. Battelino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42(8): 1593-1603.
6. ADA. Diabetes Care. 2020; 43(Suppl 1): S77-S88.
7.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8. Beck RW, et al. JAMA. 2017; 317(4): 371-378.
9. Foster NC,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9; 21(2): 66-72.
10. Beck RW,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7; 167(6): 365-374.
11. Laffel LM, et al JAMA. 2020; 323(23): 2388-2396.
12. 岳悦, 郑桂玲.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 28(8): 16-18.
13. Gu W, et al. Diabetes Metab. 2017; 43(4): 359-363.
14. Raccah D, et al. Diabetes Care. 2009; 32(12): 2245-2250.
15. Nørgaard K,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3; 15(4): 273-280.
16. Bergenstal RM, et al. N Engl J Med. 2010; 363(4): 311-320.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