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 2025丨李倩教授:从指南革新到真实世界,FRC最新关键临床数据深度解析


*本内容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编者按

2025年4月7日至10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世界糖尿病大会在泰国曼谷盛大举行。作为全球糖尿病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本次大会以“塑造糖尿病的未来”为主题,发布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包括第11版《IDF全球糖尿病地图》、《IDF 2025全球2型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等,此外在基础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复方制剂(FRC)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引发关注。为更好传递本次大会精粹,《国际糖尿病》特别邀请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李倩教授,带领我们一起深入解析本届IDF大会精彩亮点和重磅研究发现。

寰宇全球

糖尿病领域迎来重大革新

在本次大会上,第11版《IDF全球糖尿病地图》[1]正式发布,揭示了当前全球糖尿病的严峻现状和未来趋势,为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新版地图显示,中国以约1.5亿的糖尿病患者数位居全球首位,成为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若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2024年,全球约有340万人因糖尿病或其并发症死亡,占20~79岁成年人全因死亡人数的9.3%。

与此同时,《IDF 2025全球2型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2]时隔8年重磅更新。新版IDF指南指出,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T2DM)患者普遍血糖控制不佳,改善血糖控制仍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和糖尿病治疗的重点。早期及时强化治疗对于克服临床惰性至关重要,当非胰岛素治疗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时,胰岛素是T2DM治疗的关键选择之一。长期结局研究已证实胰岛素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的疗效,以及在减少T2DM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方面的遗留效应。

同时,新版IDF指南表示,胰岛素联合其他药物,如GLP-1RA(包括固定剂量组合)或SGLT2i可能增强血糖控制、促进体重减轻、减少胰岛素用量和降低低血糖风险。并且强调,定期重新评估胰岛素治疗是必要的,应定期考虑胰岛素去强化或简化,尤其是在老年或虚弱的个体中,以最大限度降低低血糖风险,减少治疗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聚焦重磅

将MDI转为FRC控糖更有优势

正如新版IDF指南所言,对于T2DM患者,应定期考虑胰岛素去强化治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虽是复杂且高效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但往往会导致体重增加、低血糖风险升高以及生活质量降低。在本次大会上,来自捷克共和国布拉格临床和实验医学研究所的Martin Haluzik教授,汇报了IDEAL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摘要号:BA2025-1479)[3],证实将MDI转为FRC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以下简称甘精利司)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选择,引发广泛关注。

IDEAL研究是一项为期24周的多中心、开放标签、平行组、4期随机对照试验(RCT),旨在评估将MDI去强化为每日一次甘精利司治疗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纳入年龄18~80岁、每日胰岛素总剂量(TDD)≤0.8 U/kg,且空腹C肽水平高于正常下限的T2DM患者,1:1随机分配至每日一次给药的甘精利司组或继续接受MDI治疗组。主要终点是24周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次要终点包括:体重、TDD、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低血糖、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衍生指标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共纳入了91例患者,其中女性占22%(20/91),平均年龄为66±9岁,平均糖尿病病程为17±9年,平均体质指数(BMI)为33.5±5.5 kg/m2。主要结果如下:

甘精利司组平均HbA1c变化非劣效于MDI组(-0.47±0.91% vs. -0.37±0.77%,非劣效性检验P=0.01);平均体重降幅高于MDI组(-4.8 kg vs. -0.5 kg,P<0.001)。

甘精利司组TDD降低(P<0.0001),而MDI组TDD保持不变(P=0.233)。甘精利司组报告低血糖的研究访视比例低于MDI组(5.5% vs. 9.6%,P=0.029)。

24周时,甘精利司组的中位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自基线的70%增加至80%(P=0.039),而MDI组TIR无显著变化(78% vs. 82%,P=0.728)。

24周时,甘精利司组的糖尿病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当前版本(DTSQs)评分高于MDI组(35.0 vs. 29.0,P<0.001)。

研究表明,对于T2DM患者而言,甘精利司不仅能够提供与MDI相当的血糖控制水平,而且还可以减少体重、降低TDD、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以及提高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满意度。

立足实际

FRC多项真实世界数据出炉

除上述的RCT外,本次大会上还有多项关于FRC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出炉,这些研究更贴合临床的实际情况,为优化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借鉴。

真实世界研究1

FRC简化胰岛素治疗可行安全

一项研究探讨了甘精利司简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在血糖控制相对良好T2DM患者中的应用(摘要号:BA2025-0159)[4]。这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评估了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将基础-餐时或预混胰岛素方案替换为甘精利司治疗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这些患者基线HbA1c≤7.5%,至少有1次随访。转换为甘精利司后平均5个月和11个月时分别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V1和V2),分别有59名和41名患者完成了随访。

结果显示,基线时HbA1c为6.42±0.69%,在V1和V2时分别变化为6.31±0.77%和6.27±0.93%(P=0.456)。基线时体重为87.1±17 kg,在V1和V2时分别降至84.2±17.6 kg(P<0.0001)和84.9±19.2 kg(P=0.032)。在基线、V1和V2时报告至少发生一次低血糖事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2.5%、30.5%和22%。在V1和V2时,甘精利司的平均剂量分别为21.8±8.3 U和22.1±8.7 U。

研究提示,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对于血糖控制相对良好的T2DM患者,用甘精利司替换复杂胰岛素方案是可行且安全的。这种简化治疗方案能够提供相似甚至更好的血糖控制,同时可降低胰岛素剂量、减少每日注射次数、降低低血糖风险,并对体重管理产生有利影响。

真实世界研究2

FRC长期疗效获得验证

另一项真实世界研究Soli-Durability则评估了甘精利司在美国T2DM患者中使用24个月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摘要号:BA2025-0629)[5]。纳入既往接受过口服降糖药(OADs)、基础胰岛素±OADs或GLP-1RA±OADs,并在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新起始甘精利司治疗的成年T2DM患者。

共纳入了1685例起始甘精利司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58.4岁;52.6%为女性)。在整个人群中(包括估算的24个月值),24个月时平均HbA1c降低0.9%。与观察数据(n=535)平均HbA1c降低1.0%相似。在24个月治疗期间,共有592例(35.1%)患者达到HbA1c<7%的目标。从起始治疗到随访,平均体重降低0.2 kg。基线时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16.1/100人年;24个月时降至11.4/100人年。

研究表明,在真实世界分析中,起始甘精利司治疗与临床上显著的HbA1c降低、体重减轻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的下降相关,且这种效果在3个月时显现,并在24个月内得以维持。

真实世界研究3

FRC是口服不佳患者强化治疗的实用选择

此外,还有一项研究评估了甘精利司在仅使用OADs治疗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中的真实世界疗效和安全性(摘要号:BA2025-1060)[6]。这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了至少使用三种OADs(包括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治疗且经过剂量优化,但HbA1c>7.5%的成年T2DM患者。治疗方案从OADs转换为甘精利司,剂量根据基线HbA1c和临床需求个体化调整。

结果显示,第3个月时,参与者平均FPG和PPG水平分别降低2.91 mmol/L和5.11 mmol/L,平均HbA1c降低1.73%,平均体重降低3.62 kg。2例患者分别经历了1次有记录的轻度低血糖发生。

研究显示,甘精利司在使用OADs治疗失败的T2DM患者中有效改善了血糖控制,且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和极低的严重低血糖风险。这些发现支持将甘精利司作为T2DM治疗强化的实用选择。

指南指引,循证为基

FRC全方位优化血糖管理

从最新公布的《IDF全球糖尿病地图》中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防控都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在中国。《IDF 2025全球2型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明确指出,血糖控制仍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早期及时强化治疗至关重要,并推荐FRC作为血糖管理的选择之一。事实上,与全球同步,在中国FRC也已被多项指南纳入T2DM的诊疗路径,并作为胰岛素治疗的起始推荐方案[7-8]。FRC在胰岛素去强化或简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会议上公布的IDEAL研究证实,将MDI去强化转换为甘精利司治疗方案在控糖效果相似的同时,在体重管理、减少胰岛素剂量、注射次数和低血糖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优的选择。此外,多项真实世界研究也证明了甘精利司在简化胰岛素治疗、长期疗效以及OADs控糖不佳强化治疗方面表现优异。这些进展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也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参考文献:

[1]IDF Diabetes Atlas 11th Edition.https://diabetesatlas.org/resources/idf-diabetes-atlas-2025/

[2]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Global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ing Type 2 Diabetes – 2025. https://idf.org/t2d-cpr-2025

[3]P. NOVODVORSKY, L. Thieme, I. Lankova, et al.Insulin Therapy De-intensification with iGlarLixi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IDEA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IDF 2025: BA2025-1479.

[4]Z.Taybani, B. Bótyik, K. Fehértemplomi,et al.Insulin treatment simplification with iGlarLixi in relatively well-controlle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IDF 2025: BA2025-0159.

[5]Z.R. Malik, J. Anderson, R. Giuseppina,et al.Real-world study evaluating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iGlarLixi in people with T2D in the USA: Soli-Durability study.IDF 2025:BA2025-0629.

[6]Z.S. Samrat Samajdar, S.R. Joshi, B. Saboo, et al.Fixed-Dose Glargine and Lixisenatide: A Practical Option to Minimize Hypoglycemia and Weight Gain in Type 2 Diabetes.IDF 2025: BA2025-1060.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1):16-13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8]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02):147-18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0112-00020.


李倩 教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曾先后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早期糖尿病胰岛修复治疗,糖尿病并发血管神经病变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