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郑超教授:创新驱动、AI赋能——从临床到科研的全方位变革 | 西湖论糖

编者按

2025年6月27日至28日,以“智汇西湖,同心控糖”为主题的第四届“西湖论糖”学术会议在杭州圆满落幕。此次会议围绕内分泌学科建设、糖尿病多学科协同管理、AI技术的临床应用、中西医融合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勾勒出技术创新驱动下糖尿病诊疗的智慧图景。为此,《国际糖尿病》特别采访会议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郑超教授,探讨AI如何融入内分泌诊疗流程、重塑临床模式,以及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调节葡萄糖代谢、抑制结肠癌的最新研究发现。


《国际糖尿病》:本届“西湖论糖”重点聚焦AI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您认为AI将如何重构未来5~10年的临床模式?在诊断辅助、预后预测、药物发现、患者互动等场景中,AI的具体功能如何实现?

郑超教授:AI作为一股强劲的科技浪潮,正全面渗透医疗领域。在内分泌临床实践中,AI的应用贯穿始终,从辅助定位诊断、生成病历,到辅助解读垂体、肾上腺等复杂影像,其作用日益凸显。与刻板印象不同,AI能综合多方因素,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意见。

在院内,我们搭建了全院“三高”智能管理平台。该平台自动抓取数据,实现初步诊断、风险分层、推荐医嘱及随访方案的全流程自动化,极大地促进了院内患者的“闭环管理”。这一平台仅需一位专职医生便可高效运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与效果。在博奥院区(心血管院区),这一智能管理平台使“三高”管理率从不足40%跃升至90%以上,达标率也从不足10%增至37%,显著改善患者出院时的各项指标。在院外,我们打造了“医生AI分身”,为患者提供“健康搭子”——24小时在线的基础健康咨询,延伸了医疗服务的边界。我认为,医生应积极拥抱AI,在使用中不断甄别、校正,让AI模型日趋完善,最终成为服务患者、辅助医生的得力工具。

 
《国际糖尿病》:您认为在AI辅助诊断、多模态数据整合等技术推动下,未来内分泌代谢病学科的科研范式会发生哪些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对青年医生的能力培养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郑超教授:AI正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工作模式,掌握AI、使用AI将成为青年医生的基本技能。在科室管理中,AI能高效处理排班、绩效计算等复杂事务。在临床中,我们开发的“Copilot”医生助手系统,可在医生查看报告时即时提供相关分析、检查建议和注意事项,极大提升了决策效率。面对疑难病例,AI还能快速检索文献,为病例讨论提供方向,弥补个人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在教学中,AI可辅助批改病历,根据不同学生的弱点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指导,提升带教质量。在科研中,AI的价值更为突出!我们可以借助AI快速、批量处理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数据,进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实现事半功倍。无论是医院管理、临床、教学还是科研,AI都已深度渗入。因而,青年医生必须主动学习和拥抱AI,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才能适应未来的医疗模式。

 《国际糖尿病》:基于前期研究,您团队提出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能通过调控葡萄糖代谢抑制结直肠癌,能否详解药物如何通过GIP/GLP-1双通路协同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的关键代谢途径?

郑超教授:这其实源于我们长期主线研究中的一次意外发现。我们发现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促进缺血后的血管新生,但血管新生可能是好现象,也可能是不好的现象。通常,我们认为血管新生在肿瘤中发挥的是促生长作用、增加肿瘤转移的风险,实际情况是这样吗?鉴于糖尿病与结直肠癌的关联以及前期研究,我们先开展了体外研究,探索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却意外发现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能显著抑制而非促进肿瘤增殖。

动物实验证实: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能有效抑制结直肠癌模型鼠的肿瘤生长,且这种效应在高血糖和正常血糖条件下均存在,表明其抗癌机制并非单纯依赖降糖。深入研究发现,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通过降解HIF-1α抑制PFKFB3-PFK-1通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糖酵解通量,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模型、PDX人源肿瘤中均延缓肿瘤进展,且与化疗药物协同增效。该研究为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提供协同治疗新策略。

专家简介

郑超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委员,内分泌科主任,体重管理中心主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负责人,浙江省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主任,标准化代谢性疾病临床诊治中心浙江省级分中心主任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全国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会长,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预防医学会糖尿病分委会副主任委员

课题和学术成果:主要方向为代谢心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主攻方向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干预和管理。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作为分中心负责人或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1项,科技支撑计划1项,浙江省重点研发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在Advanced Science, Nat Rev Cardiol,EClinicalMedicine,ATVB,CDD,Nutrition,Obesity等主流/TOP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00。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在申发明专利4项,PCT专利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研究成果在多次美国ADA大会做壁报展示和国内大会报告。

浙大二院内分泌代谢科——引领区域学科发展的标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始建于1964年,前身为浙二医院大内科。经过61年的风雨兼程,始终秉持“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以复杂疑难和危重症代谢内分泌疾病的综合诊治和精细化管理,跻身成为浙江内分泌的标杆科室。

在几代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科室已经发展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医学中心,科室横跨四所院区,拥有70余张床位,汇聚了包括国家级、省级在内的顶尖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医教研团队。

科室具有6个区域规范化诊疗中心、10余个特色专病,涵盖标准化代谢病管理、垂体瘤、原醛症、1型糖尿病、糖尿病足及体重管理等。同时,科室作为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浙江分中心,依托浙江省代谢内分泌疾病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其卓越的临床与科研实力使其成为《2023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内分泌科提名。

学科通过与多家协作医院组建专科联盟,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基层,实现深度、广度的双延展。同时,通过全国首批糖尿病教育者培训基地培养专科人才,并通过举办“西湖论糖”等学术会议,树立学术品牌,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目标迈进。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