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压力不止让人焦虑,更让心脏“受伤”

编者按:冠心病(CHD)长期以来被认为主要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相关。然而,随着工作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社会因素正在成为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影响者。近期一项发表在JACC Adv杂志的研究结果表明[1],近五分之一的冠心病事件可归因于职场心理社会压力,该研究强调,职场心理社会压力可能是预防冠心病、减轻疾病负担的关键干预靶点。

工作压力与冠心病风险越来越被关注

CHD是全球首要死亡原因,仅在2021年就造成超过185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近年来,北美工作年龄人群中冠心病死亡率的回升,引发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高度关注。虽然高血压、吸烟、肥胖等传统危险因素仍是防控重点,但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社会压力源正逐渐受到重视。两大经典模型包括工作紧张与付出–回报失衡(ERI)已在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中显示出显著的心血管风险:工作压力大指高心理需求与低自主度并存的岗位特征,ERI则指劳动付出与所得(薪酬、认可、职业安全感)严重不匹配。全球约20%~25%的劳动者暴露于这类压力之下,但迄今很少有前瞻性研究能量化其对冠心病总体负担的归因比例,本研究正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本研究基于PROQ(魁北克工作与健康前瞻性研究)队列,该队列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系统追踪职场人群的健康状况与工作环境因素。在本次分析中,研究者纳入了6295例在职、无心血管疾病基线史的受试者,随访时间为2004年至2018年,总观察人年达112 297。在该研究中,工作压力与ERI通过标准化问卷工具评估,冠心病事件则借助覆盖全民的魁北克省医疗数据库加以识别,涵盖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慢性冠心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或搭桥手术及冠心病相关死亡。

近五分之一冠心病事件可归因于职场心理社会压力

本次分析共纳入6295例受试者,其中女性占52%。研究基线时,受试者平均年龄为45岁;17%为吸烟者,4%为重度饮酒者,23%的受试者每周体育活动少于一次。基础疾病方面,糖尿病、 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高腰臀比的患病率分别为3%、22%、26%和31%。在工作相关心理社会压力方面,37%的受试者从事被动型工作,28%为主动型工作,18%暴露于高工作紧张,25%暴露于ERI。双重暴露(高工作压力+ERI)占10%,单一暴露(高工作压力或ERI)占24%,低暴露(被动或主动型工作且奖励平衡)占55%。

在长达15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669例新发CHD事件,粗发病率为每千人年5.96例。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高工作压力和努力-回报不平衡的受试者的累积冠心病发生率较高,二者双重暴露时累积冠心病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单一暴露者;低暴露组的累积发生率略高于完全未暴露组,这一差异约在基线后第7年开始显现。

在调整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高血压、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体育活动及腰臀比后,归因于工作压力的冠心病占18.2%,而归因于努力-回报不平衡的冠心病占3.3%。两种职场压力联合暴露导致的冠心病占19.5%。换言之,若所有劳动者都能避免处于高工作压力或付出-回报失衡的工作环境中,理论上将有约五分之一的冠心病事件可以预防。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压力对冠心病单独的影响已接近传统危险因素的水平。

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

机制方面,长期的心理社会压力可通过多重生理通路促进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慢性压力会长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压升高、炎症水平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加速。急性压力则可能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冠脉血管痉挛、心率骤升和血小板活化,诱发动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从而触发急性冠脉事件。此外,心理社会压力还常常与不良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例如吸烟、饮食不规律、体力活动不足等,从而形成多重风险因素的叠加效应。这些机制共同解释了为何工作压力会对心脏健康造成深远影响。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这一发现具有深远意义。首先,心理社会压力的健康危害已不容忽视,应当与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并列,纳入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重点。其次,工作压力是可干预和可改善的因素。通过组织层面的干预措施,如优化工作任务分配、减少过度负荷、增加员工决策自主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支持性工作环境,完全有可能降低员工的压力水平,进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已有研究显示,改善工作环境能够降低员工血压和高血压患病率,并带来广泛的健康收益。此外,减少心理社会压力不仅能降低冠心病风险,还可能同时减少抑郁、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从而获得多重公共健康效益。

本研究的结果同样具有政策层面的启示意义。美国心脏协会(AHA)已明确指出职场是慢病防控的关键场所,提倡建立全面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计划。本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在这些计划中,应当系统性地纳入心理社会压力的监测与管理。随着工作模式在后疫情时代发生巨大变化(远程办公普及、工作时长增加、不规律工时更常见),心理社会压力的普遍性与强度可能进一步上升,未来其对冠心病负担的贡献比例可能更高,这为政策干预提供了更强烈的紧迫性。

结语

这项基于加拿大20年随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首次明确了工作相关心理社会压力可解释近五分之一的冠心病事件。其危害程度不亚于传统危险因素。心血管防控不仅需要关注血压、血糖和血脂,更要关注办公室里的无形压力。减少职场心理社会压力,不仅能提升员工幸福感,更可能显著降低社会层面的冠心病负担。

参考文献:1.JACC Adv. 2025 Sep 19;4(10 Pt 2):102160. doi: 10.1016/j.jacadv.2025.102160.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