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纪立农/蔡晓凌团队:糖未平,胖又起——荟萃分析揭示40年间1型糖尿病肥胖流行特征变迁(1980~2020)

随着全球肥胖患病率的逐年攀升,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1型糖尿病(T1D)人群的肥胖负担日益加重。肥胖不仅增加了T1D患者发生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等)的风险,还使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管理更为复杂。体重管理已成为T1D领域的热点议题。

现代生活方式及新兴治疗模式改变了T1D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代谢表型,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特征在T1D患者中日益常见。与此同时,肥胖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率也在增加。

为系统评估1980~2020年间T1D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地区、年龄及性别特异性变化趋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团队对既往观察性研究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以5年与10年分段探究变化趋势,并按年龄、性别、地区进行亚组分析。该研究于2025年9月14日在国际SCI期刊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IF=7.4)上正式发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郭雨辰、林矗主治医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蔡晓凌主任医师、纪立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筛选出从建库至2024年3月发表且报告了T1D人群超重或肥胖患病率的横断面及纵向研究。最终有78项研究纳入荟萃分析,包含650 265名受试者。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01

T1D患者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

成年T1D患者:肥胖患病率从1985~1990年的3.3%(95%CI:2.1~5.0)上升至2015~2020年的23.7%(95%CI:17.9~30.1);超重患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至2015~2020年达到31.4%(95%CI:25.6~37.5)。按照十年段划分,肥胖患病率从1980~1990年的3.3%增至2010~2020年的19.2%,超重患病率则在30%左右波动(图1A-B)。

儿童和青少年T1D患者:肥胖患病率从1990~2010年的6.3%(95%CI:3.8~9.8)上升至12.2%(95%CI:7.2~18.3),在2010~2020年小幅下降至9.3%(95%CI:6.7~12.4);超重患病率则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图1C-D)。

图1. 1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

02

不同性别的变化趋势

成年T1D患者:男性和女性的肥胖患病率在1980~2020年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男性肥胖患病率从2000~2005年的1.7%增至2015~2020年的13.5%,而同期女性肥胖患病率从2.0%增至14.8%;超重患病率观察到同样的趋势(图2A-D)。

儿童和青少年T1D患者:男性和女性的肥胖患病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10~2015年达到峰值(男性:12.3%;女性:14.1%)。男性超重患病率从2000~2005年的18.8%上升至2015~2020年的22.2%,女性则从25.6%上升至27.1%(图2E-H)。

图2. 不同性别的1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03

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

1980~2020年间,各地区T1D患者的肥胖患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北美洲肥胖患病率最高,从1985~1990年的4.2%增长到2015~2020年的21.3%。同期,在超重患病率方面,北美洲从21.9%增至24.25%,欧洲从21.5%增至25.6%,亚洲从11.4%增至12.9%,南美从12.2%增至24.4%,非洲从8.1%增至8.8%,而大洋洲则从38.3%降至27.0%(图3A-D)。

图3. 不同地区1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研究点评:

纪立农教授

从1980年到2020年的40年间,T1D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的超重或肥胖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胰岛素强化治疗、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运动强度降低、低血糖恐惧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T1D患者体重的增加。此外,我们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中均观察到了肥胖患病率的增加。而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北美洲似乎表现出更高的超重或肥胖患病趋势,这可能与当地T1D胰岛素的充分补充、更好的血糖控制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有关。

肥胖显著加剧了T1D人群代谢紊乱、心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已成为T1D人群中不可忽视的健康负担。这项横跨40年的趋势分析为T1D的综合管理敲响了警钟,揭示了T1D的“双重负担”——既要控制血糖达标,又要应对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本研究为未来制定针对T1D人群的精准化、个体化体重管理策略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呼吁患者、临床医生及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并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第一作者

郭雨辰

北京大学内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读

林矗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从事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炎症与自身免疫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eClinical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Diabetes Obesity Metabolism、Pharmacological Research、BMC Medicine等国际医学专业期刊发表30余篇原创性文章,累计引用逾600次,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基金、北京大学医学部“扬帆计划”青年培育基金在内的多项基金。

通讯作者

蔡晓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糖尿病与炎症、糖尿病并发症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BMC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高质量SCI期刊。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纪立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带领的团队作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和“北京市糖尿病领域临床研究中心”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并担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863、重点研发项目及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的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一流专业杂志(包括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Diabetes Care、Nat Rev Endocrinol、Genetic Medicine、Diabetes、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上发表论文600余篇,2020~2024连续5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

参考文献:Guo Y, Lin C, Cai X, et al. Regional, age-specific and sex-specific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r obesity in type 1 diabetes from 1980 to 2020: a meta-analysis of 78 observational studies with 650,265 participant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4, 2025. doi:10.1016/j.diabres.2025.112899

北大人民医院纪立农/蔡晓凌团队:糖未平,胖又起——荟萃分析揭示40年间1型糖尿病肥胖流行特征变迁(1980~202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随着全球肥胖患病率的逐年攀升,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1型糖尿病(T1D)人群的肥胖负担日益加重。肥胖不仅增加了T1D患者发生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等)的风险,还使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管理更为复杂。体重管理已成为T1D领域的热点议题。

现代生活方式及新兴治疗模式改变了T1D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代谢表型,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特征在T1D患者中日益常见。与此同时,肥胖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率也在增加。

为系统评估1980~2020年间T1D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地区、年龄及性别特异性变化趋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团队对既往观察性研究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以5年与10年分段探究变化趋势,并按年龄、性别、地区进行亚组分析。该研究于2025年9月14日在国际SCI期刊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IF=7.4)上正式发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郭雨辰、林矗主治医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蔡晓凌主任医师、纪立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筛选出从建库至2024年3月发表且报告了T1D人群超重或肥胖患病率的横断面及纵向研究。最终有78项研究纳入荟萃分析,包含650 265名受试者。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01

T1D患者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

成年T1D患者:肥胖患病率从1985~1990年的3.3%(95%CI:2.1~5.0)上升至2015~2020年的23.7%(95%CI:17.9~30.1);超重患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至2015~2020年达到31.4%(95%CI:25.6~37.5)。按照十年段划分,肥胖患病率从1980~1990年的3.3%增至2010~2020年的19.2%,超重患病率则在30%左右波动(图1A-B)。

儿童和青少年T1D患者:肥胖患病率从1990~2010年的6.3%(95%CI:3.8~9.8)上升至12.2%(95%CI:7.2~18.3),在2010~2020年小幅下降至9.3%(95%CI:6.7~12.4);超重患病率则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图1C-D)。

图1. 1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

02

不同性别的变化趋势

成年T1D患者:男性和女性的肥胖患病率在1980~2020年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男性肥胖患病率从2000~2005年的1.7%增至2015~2020年的13.5%,而同期女性肥胖患病率从2.0%增至14.8%;超重患病率观察到同样的趋势(图2A-D)。

儿童和青少年T1D患者:男性和女性的肥胖患病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10~2015年达到峰值(男性:12.3%;女性:14.1%)。男性超重患病率从2000~2005年的18.8%上升至2015~2020年的22.2%,女性则从25.6%上升至27.1%(图2E-H)。

图2. 不同性别的1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03

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

1980~2020年间,各地区T1D患者的肥胖患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北美洲肥胖患病率最高,从1985~1990年的4.2%增长到2015~2020年的21.3%。同期,在超重患病率方面,北美洲从21.9%增至24.25%,欧洲从21.5%增至25.6%,亚洲从11.4%增至12.9%,南美从12.2%增至24.4%,非洲从8.1%增至8.8%,而大洋洲则从38.3%降至27.0%(图3A-D)。

图3. 不同地区1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研究点评:

纪立农教授

从1980年到2020年的40年间,T1D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的超重或肥胖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胰岛素强化治疗、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运动强度降低、低血糖恐惧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T1D患者体重的增加。此外,我们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中均观察到了肥胖患病率的增加。而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北美洲似乎表现出更高的超重或肥胖患病趋势,这可能与当地T1D胰岛素的充分补充、更好的血糖控制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有关。

肥胖显著加剧了T1D人群代谢紊乱、心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已成为T1D人群中不可忽视的健康负担。这项横跨40年的趋势分析为T1D的综合管理敲响了警钟,揭示了T1D的“双重负担”——既要控制血糖达标,又要应对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本研究为未来制定针对T1D人群的精准化、个体化体重管理策略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呼吁患者、临床医生及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并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第一作者

郭雨辰

北京大学内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读

林矗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从事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炎症与自身免疫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eClinical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Diabetes Obesity Metabolism、Pharmacological Research、BMC Medicine等国际医学专业期刊发表30余篇原创性文章,累计引用逾600次,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基金、北京大学医学部“扬帆计划”青年培育基金在内的多项基金。

通讯作者

蔡晓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糖尿病与炎症、糖尿病并发症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BMC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高质量SCI期刊。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纪立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带领的团队作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和“北京市糖尿病领域临床研究中心”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并担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863、重点研发项目及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的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一流专业杂志(包括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Diabetes Care、Nat Rev Endocrinol、Genetic Medicine、Diabetes、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上发表论文600余篇,2020~2024连续5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

参考文献:Guo Y, Lin C, Cai X, et al. Regional, age-specific and sex-specific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r obesity in type 1 diabetes from 1980 to 2020: a meta-analysis of 78 observational studies with 650,265 participant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4, 2025. doi:10.1016/j.diabres.2025.112899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