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教授: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与低血糖,危害及诊疗全文速览!

编者按: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是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受累神经广泛,累及多系统器官,如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自主神经病变导致低血糖感知减退或无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二十六次学术会议(CDS2024)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张弛教授就DAN与低血糖这一话题,从发病机制、危害、诊断、治疗进行了全面梳理,旨在为DAN尤其是CAN的及时筛查和诊疗提供新的思考!

专家简介


张弛 教授

湖南省人民医院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湖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内科学内分泌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及神经并发症学组副组长

• 湖南省医学会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甲状腺学组组长、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 长期从事内分泌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内分泌疑难疾病诊治水平。2013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糖尿病内分泌代谢营养内科担任高级访问学者

•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肥胖及代谢综合征

• 主持开展的“糖尿病足综合治疗”、“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机制研究”以及“妊娠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母亲及胎儿的影响”等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 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6项,参与多项,参编著作8部,发表论文80余篇。擅长教学,2012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连续10年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甲状腺疾病诊治新进展”,“内分泌疾病与妊娠”获得业内广泛好评。2007年被湖南省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光荣称号。


一.要而论之:低血糖概述

Whipple三联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以定性诊断低血糖症。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①空腹时低血糖症状发作;②空腹或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③进食或静脉推注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其中,自主神经症状包括心悸、震颤、易醒/焦虑、出汗、饥饿和感觉异常;神经低糖症状包括行为改变、乏力、精神错乱、癫痫和意识丧失。

综合考虑空腹/餐后血糖值、糖尿病史、降糖药物史、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72小时禁食试验等,可以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低血糖症,包括追踪功能性、胰岛素瘤、PHHI(持续性幼儿型胰岛素过度分泌低血糖症)/NIPHS(非胰岛素瘤胰源性低血糖综合征)、药物性或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图1)。
图1. 低血糖症的诊断流程

低血糖产生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图2):

  • 摄入不足: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食物糖类来源的糖原储存不足;
  • 严重疾病:肝衰竭伴随的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糖异生功能障碍,也会诱发低血糖,另外还有肾衰、心衰、脓毒血症(包括疟疾)、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
  • 丢失增加:慢性腹泻、肾性糖尿和倾倒综合征等加重糖的丢失;

  • 升糖激素缺乏:作为人体最强升血糖激素之一的糖皮质激素,不仅能促进肝脏糖异生与糖原分解,还具有抗胰岛素作用,促进血糖产生。如若皮质醇分泌不足,将会诱发低血糖。另外还有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等诱导因素;

  • 降糖激素增多:胰岛素瘤、功能性β细胞异常增生等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肿瘤异位分泌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分泌增多;

  • 药物:外源性INS、促泌剂、保健品、含巯基药物等。

图2. 低血糖的病因及机制


二.DAN的危害:累及全身多个器官

自主神经系统(ANS)是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系统,二者相互拮抗,相互协调,负责控制身体无意识的身体功能,如心率、血压、消化、排泄和性反应等。


而糖尿病神经病变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可达50%以上。DAN发病机制复杂,且病变通常是进行性的,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年龄等因素均会加重DAN,同时广泛影响多个器官系统。


DAN发病机制:
  • 代谢异常:高糖、高血脂、高胰岛素等代谢异常,直接损伤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氧化应激:高糖环境下自由基增多,引起神经组织损伤;
  • 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神经生长因子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神经纤维退化和功能障碍;

  • 自身免疫反应: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的神经组织,导致神经病变。


DAN可累及全身器官系统[1],具体为:
  • 心血管系统: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和心率变异性(HRV)减弱;

  • 消化系统:吞咽困难、胃轻瘫、腹泻与便秘交替;

  • 泌尿系统:排尿困难、尿失禁、夜间多尿;
  • 其他:出汗异常、瞳孔异常、性功能障碍。

三.悄然无声、祸起萧墙:DAN导致低血糖的感知与反应降低

DAN可影响身体的感知能力,使患者对低血糖的感知变得迟钝或无法感知。另外,低血糖时的症状表现也可能不明显,如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减轻或消失,甚至近50%的DAN可能是无症状的[1]。此外,DAN还可降低患者对低血糖的反应能力,使患者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低血糖。由于无症状、非特异性和低感知,DAN通常较晚被确诊,进而导致死亡率增加等多项严重后果[2,3]。尤其对于长期糖尿病史患者,在面临外科手术和可能应激反应下更易因DAN引发并加重低血糖,最终导致死亡等不良结局。


四.不容忽视:CAN及早诊断尤为重要

DAN由于其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具有非特异性,常被忽视和误诊,确诊时通常较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以CAN危害最大。CAN也是心血管死亡和隐性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4]。

因此,2017年ADA糖尿病神经病变立场声明[1]、2017年AACE/ACE共识声明[5]、意大利2018年SID/AMD标准[6]和2024年ADA糖尿病诊疗标准[7],建议有微血管并发症和/或无症状低血糖者、2型糖尿病诊断后、1型糖尿病5年后、具有高CV风险和并发症者,应做好CAN的及时筛查和诊断,以防微杜渐。

多伦多神经病变专家共识[8]和国家基层DAN诊治指南(2024版)[9]均推荐心血管自主神经反射试验(CART)作为诊断CAN的“金标准”,其判断标准详见表1。CART包括深呼吸、Valsalva动作和卧立位期间的HRV以及卧立位血压试验,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重复测试且无创、安全等特点(Valsalva动作禁用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患者)。


表1. 心血管自主神经反射试验评分标准

在鉴别诊断中,现在常用Ewing’s battery诊断法来测试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其中只要有1项心率检查结果异常,便预示了早期自主功能障碍,分期为“疑似早期”;如果2~3项心率检查异常,便可确诊CAN,分期为“确切诊断期”;另外还有严重进展期和症状凸显期等共计4个分期(图3)。


图3. CAN的分期


五.DAN治疗建议

对因治疗——目前,针对自主神经紊乱主要包括三类治疗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可使副交感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

  • ACEI/ARB受体阻滞剂:可改善神经节血管功能,常用药物为替米沙坦,与α-硫辛酸合用可增加HRV;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能抑制交感/副交感的活性,使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常用药物为螺内酯。


对症治疗——针对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可考虑以下处理方法:

  • 非药物治疗:补液、补盐以增加血容量;缓慢改变体位;避免热水澡;穿弹力丝袜;

  • 药物治疗:米多君和屈昔多巴是唯一经FDA批准用于治疗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奥曲肽与米多君联合可协同减轻摄食低血压效应及直立性低血压;

  • 补盐时加用盐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能激动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吡啶斯地明);

  • 在贫血的T1DM伴CAN患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改善直立性低血压。





六.结语



DAN早期可能无症状,常被忽视和误诊。它会增加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因此早期筛查、早期干预非常重要。新型降糖药物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等,能够减轻和改善DAN症状。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未来期待长时间和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科学管理糖尿病并发症,降低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 Pop-Busui R, et al. Diabetes Care. 2017 Jan;40(1):136-154.[2] Brock C, et al. World J Diabetes. 2016 Aug 25;7(16):321-332.[3] Spallone V. Diabetes Metab J. 2019;43(1):3-30.[4] Fisher VL, et al..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 2017 Oct 6;10:419-434.[5] Cobin RH, et al. Endocr Pract. 2017 Jul;23(7):869-880.[6] SID/AMD Standards (2018). https://aemmedi.it/amd-sid-standard-di-cura-del-diabete-mellito-2018/[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Diabetes Care. 2024 Jan 1;47(Suppl 1):S231-S243.[8] Spallone V, et al.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1 Oct;27(7):639-653.[9] 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5): 496-511.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