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即药物”:慢病防治新突破,还是被神化的美丽误会?| ADA 2025

编者按

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ADA年会上,一场备受关注的辩论以“食物即药物(Food is Medicine,FIM):这是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是一种美丽误解?”为题,展开激烈交锋。本场辩论由明尼阿波利斯心脏研究所Gretchen Benson主持,正方为Robert Ostfeld博士(蒙特菲奥里健康系统),反方为Alyssa Moran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食品与营养政策中心)。两位专家从理念、实证研究、政策背景、实施挑战等多角度交锋,深刻展现了FIM这一概念在当下公共健康与慢病管理中的争议与前景。

正方

Robert Ostfeld博士:是的,FIM的实施时机就是现在



Ostfeld博士指出,FIM并非一句比喻性宣传语,而是指将以食物为基础的营养干预措施系统化整合进医疗体系,旨在治疗或预防疾病,并促进健康公平。这一理念涵盖四种关键形式:医疗定制膳食(Medically Tailored Meals)、医疗定制食品包(Tailored Groceries)、健康食材处方(Produce Prescriptions)以及营养与烹饪教育(Nutrition and Culinary Education)[1]。这些干预措施已逐步嵌入部分临床服务体系,显示出潜在的公共健康收益,成为连接营养与医疗的重要桥梁。

美国正面临一场严重的“营养危机”,研究表明[2],美国约有74.6%的成年人摄入的饮食质量极差,且近90%的医疗支出用于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病治疗,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症。以2019年为例,仅心代谢性疾病相关的医疗成本和生产力损失就高达1万亿美元。这种健康和经济上的双重危机,构成了推动FIM理念迅速推广的最强烈动力,呼吁将营养干预作为公共卫生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此,国际共识指南一致推荐[3~5],为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应遵循健康的饮食模式,包括增加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物和鱼类的摄入量;减少加工肉类、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饮料的摄入;同时,建议在饮食中避免反式脂肪的摄入。

Ostfeld博士列举了大量研究和项目示例,证明FIM的实际效果。比如,美国WIC项目(妇幼营养补助)通过医疗转介,为孕妇和幼儿提供健康食品及营养教育,已成功在全国各县实施,对多种健康结局产生积极影响[6]。一项纳入44例受试者的12周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干预组每周获得10餐定制健康餐,健康饮食指数从39.9显著提升至71.3(P<0.0001),且食物不安全性明显下降[7]。Meta分析汇总了13个“健康食物处方”项目(随访1.5~18个月),结果表明[8],每日蔬果摄入增加0.8份,HbA1c下降0.8%,BMI下降0.6 kg/m2。此外,一项涵盖1977例心衰、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的研究,研究组持续10周每日给予一餐医疗定制膳食(MTM),MTM指的是由注册营养师根据个体的特定疾病状况(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心力衰竭等)定制的营养餐。研究结果表明[9],经过特定治疗后,心衰患者的90天再入院率显著下降47%,同时全因死亡率也降低了35%。这些数据支撑了“食物即药物”在慢病管理中的潜力。

Ostfeld博士强调,食物不仅是一种医疗干预工具,更是推动医疗体系与公共政策协同变革的催化剂。他倡导从多个层面推动社会结构改革,包括改革农业补贴制度以支持健康食品(如蔬果)的供应,严格监管食品广告以遏制加工食品的过度推广,在国家膳食指南中优先强调植物性饮食结构,并在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率先推行“健康餐饮”方案。在他看来,FIM并非理想主义的空谈,而是当前公共健康政策必须抓住的现实机遇。

反方

Alyssa Moran博士:FIM理念虽好,现实却挑战重重



Moran博士首先表达了她对FIM理念的基本认同。她指出,食物不安全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保持健康饮食有助于预防疾病;而持续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则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其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胆固醇和高血压。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医疗系统向患者提供健康食物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想法。然而,她也警告道:“理念虽然美好,但现实情况往往很骨感。”这句话揭示了该理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多重挑战和局限。

Moran博士指出, FIM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遭遇多方面的系统性障碍。首要问题在于,医疗服务在各类人群与不同地区间的分布极为不均衡,导致健康资源的获取存在显著的差距。其次,医护人员数量紧缺,缺少配套的营养干预体系,难以有效执行这类计划。患者的长期依从性欠佳,连基础的慢性病药物治疗都难以持之以恒,更不用说去改变长期的饮食习惯。此外,当今食品系统充斥大量高糖、高脂、高盐的超加工食品,这些产品被精心设计成“让人上瘾”,难以根除。食品工业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打造“看似健康”的伪健康产品,进一步阻碍健康饮食的推广。

Moran博士强调,目前支持FIM的研究大多为观察性或非对照设计,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证据。部分RCT甚至未显示出明显的干预效果。例如,2023年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针对34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RCT研究表明[10],经过6个月饮食干预,干预组与对照组的HbA1c变化无显著差异(Δ=-0.10,P=0.57)。即使某些计划短期内有效,但行为转变难以维持。据统计数据显示,定制健康餐服务的用户在一年之内有高达75%的比例选择了不再续订。多项评估中,BMI的改善幅度仅在0.4~0.6kg/㎡之间,实际临床意义有限。Moran博士认为,“当前大量宣传依赖的是非随机研究,证据被过度乐观解读。”

食物不是药物,也不能取代医疗,Moran博士警示,若FIM理念未经严谨甄别和科学论证就被广泛传播,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患者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健康饮食能够完全替代药物治疗,从而加深了“自然疗法优于正规医疗”的误解。此外,这种行为还可能被食品行业所利用,作为其逃避严格监管的手段。更为严重的是,将结构性饮食问题简化为个人选择问题,掩盖了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她引用了“鱼肝油治疗麻疹”的极端历史案例,提醒若无证据支持,FIM的滥用可能导致“医疗误解”和延误治疗。

针对现有挑战,Moran博士提出了一系列更具可操作性的公共政策建议。首先,加强SNAP(营养补助项目)的补贴力度和激励机制,确保低收入人群更易获得健康食品。其次,控制超加工食品的暴露,具体措施包括为加工食品设定钠、糖、脂肪的限量标准,开征垃圾食品税,限制公共项目供应含糖饮料,禁止针对儿童的食品营销,以及医疗系统内部禁售垃圾食品。此外,对高风险食品贴上健康警示标签,提升公众认知。在提升饮食环境方面,医院和学校内部的餐饮质量亟待提升,Moran强调:食物若被视为药物,其改善应从医院自助餐厅的实践开始。她总结指出,尽管FIM理念颇具吸引力,但不应作为医疗系统资源重新配置的优先选项,而应更多地关注那些已经证明有效的公共营养政策及结构性改革措施。

结语

这场辩论围绕“食物即药物”展开了一场深刻的价值对话。Ostfeld博士认为,食物干预应尽快融入医疗系统,既可改善健康,又具成本效益。而Moran博士则提醒我们,当前证据尚不足以支撑其广泛推广,且可能掩盖结构性问题。“食物即药物”不是万能解方,但它提供了重塑健康干预的新思路。关键在于如何让饮食改善与医疗政策、社会支持体系协同推进,而非孤立施行。唯有立足实证、回应现实,才能让这一理念真正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J Am Coll Cardiol. 2024 Feb 27;83(8):843-864. doi: 10.1016/j.jacc.2023.12.023.
2.J Am Heart Assoc. 2021 Apr 6;10(7):e019681. doi: 10.1161/JAHA.120.019681. Epub 2021 Mar 25.
3.Circulation.2019;140:e396 - e646
4.J Acad Nutr Diet.2010 Dec;110(12):1870 - 1880
5.Am J Prev Cardiol.2022 Mar 2;10:10023
6.https://www.fns.usda.gov/wic/
7.J Gen Intern Med. 2019 Mar;34(3):396-404.
8.Adv Nutr 2021;12:1944-1956.BMJ.2014Jul 29;349:g4490.
9.Medical Care 60(10):p 750-758,October 2022.
10.JAMA Intern Med.2024 Feb 1;184(2):154-163.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