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源正本,直击病因——论司美格鲁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重要作用

编者按: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T2DM)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学特征,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是T2DM患者血糖管理的最大挑战。既往研究发现,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可以通过解除糖脂毒性、促进胰岛β细胞新生、抑制β细胞凋亡等作用,发挥改善T2DM患者胰岛素分泌、血糖控制的临床疗效,达到“标本兼治”的终极目标。司美格鲁肽作为GLP-1RA领域的“明星”分子,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如何?让我们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试验来一探究竟。本刊特别邀请南京市第一医院马建华教授对此进行详细解读。

UKPDS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功能在诊断为T2DM时仅剩50%[1],且随着T2DM自然病程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和质量不断下降[2-4]。胰岛β细胞功能越差,T2DM患者血糖控制越差[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和尿白蛋白排泄率越高[6],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越高[7]。因此,保护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至关重要。

GLP-1RA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探讨

GLP‐1RA是一种活性肽,可以激活胰岛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降糖作用[8]。除胰腺外,GLP-1受体也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或组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心血管系统、肝脏、脂肪组织、肌肉等[9]。因此,GLP‐1RA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可以缓解糖脂毒性、减少血糖波动、控制慢性低度炎症、抗氧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的生存环境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10-11]。

除上述作用外,GLP-1RA还可以通过不同通路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


1促进β细胞新生,抑制β细胞凋亡

一是经G蛋白α亚基(Gαs)/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途径,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基因表达,促进胰岛β细胞新生及抵抗β细胞凋亡。二是经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C-SRC)反式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PKB)途径发挥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及抗凋亡作用[12](图1)。

图片

图1. GLP-1受体在β细胞中的激活概览注:AC:腺苷酸环化酶;AMPK: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KT/PKB:蛋白激酶B;β-arrestin1/2:β-抑制蛋白1/2;cAMP:环磷酸腺苷;C-SRC: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CREB: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AC2:cAMP2/cAMP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激活的交换蛋白II;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Gαs:G蛋白α亚基;Gαq:Gq蛋白的α功能亚单位;IRS2:胰岛素受体底物2;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PKA:蛋白激酶A;PKC:蛋白激酶C;SUR1:磺脲类药物受体;TORC2:人CREB调节转录辅激活因子2。

2 促进α细胞向β细胞转分化

受损的β细胞产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作用于相邻的α细胞,刺激其去分化成为前体α细胞。前体α细胞产生的GLP-1和受损的β细胞产生的SDF-1信号,能够促进前体α细胞转分化为β细胞[13](图2)。

图片

图2. 胰岛α细胞向β细胞转分化模型注:Akt:蛋白激酶B;GLP-1:胰高糖素样肽-1;PC1/3:前蛋白转化酶;SDF-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Z:链脲佐菌素。


司美格鲁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新发现

1 重塑胰岛结构及其内分泌功能

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胰岛肥大并伴有α和β细胞错乱和凋亡。司美格鲁肽可以促进胰岛细胞的增殖并恢复胰岛大小和α、β细胞质量(图3),同时恢复葡萄糖、脂联素、瘦素、胰岛素、胰高糖素水平,减少白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标志物水平[14]。

图片

图3. 不同干预下,胰岛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情况注:C:对照饮食;S:司美格鲁肽;HF:高脂饮食;PF:配对喂养。第一行显示α和β细胞双重标记及其分布的胰岛,对照组(C、CS、CPF)胰岛大小无差异,但高脂饮食组(HF、HFS、HFPF)胰岛肥大,司美格鲁肽干预(CS、HFS)可减小胰岛大小;第二行显示凋亡标记的胰岛,在HF和HFPF组中更为明显。第三行显示细胞增殖标记的胰岛,在司美格鲁肽干预(CS和HFS)组更为明显。


2 改善胰岛β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ECM)是由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肌动蛋白等多种分子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存在于细胞外,对于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些作用包括细胞凋亡、增殖、分化和表型的稳定[15]。胰岛ECM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胰岛结构的基础[16]。动物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干预可降低高脂饮食喂养小鼠胰岛ECM中增多的硫酸肝素蛋白聚糖、透明质酸、硫酸盐蛋白聚糖以及胶原蛋白水平,同时减少细胞损伤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形成(图4),进而有助于恢复一个健康的胰岛功能环境[17]。

图片

图4. 不同干预下,小鼠胰岛内蛋白聚糖的免疫组化情况

注:C:正常饮食;HF:高脂饮食;S:司美格鲁肽治疗。IAPP:胰淀素,Chondroitin:硫酸软骨素;Heparanase:肝素酶;Perlecan:基底膜蛋白多糖。


司美格鲁肽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证据

胰岛β细胞功能检测方法多样,葡萄糖钳夹试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稳态模型评估(HOMA)等等,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其中,葡萄糖钳夹试验是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的金标准,但由于操作复杂耗时,且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往往流行病学研究及大样本临床研究常用HOMA-β评估方法[18]。


1 钳夹试验

2022年发表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杂志上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1期临床研究,纳入病程大于6个月的T2DM患者,通过钳夹试验发现,在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司美格鲁肽1 mg治疗组患者的葡萄糖处置指数、第一时相和总胰岛素分泌率较干预前的增幅显著优于安慰剂组(表1),提示司美格鲁肽可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19]。

表1. 两组T2DM患者胰岛功能比较图片注:数据为最小二乘平均值(标准误)或ETD(95%CI);ETD:估计治疗差异;CI:置信区间;ISR:胰岛素分泌率。
一项最近发表在J Clin Endocrinol Metab杂志上的研究,纳入BMI>28 kg/m2的T2DM患者,通过两步法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保持受试者血糖浓度为20 mmol/L和30 mmol/L)检测有氧运动±司美格鲁肽治疗前后胰岛素分泌曲线。结果如表2所示,司美格鲁肽联合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提示司美格鲁肽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的药物治疗[20]。
表2. 两步法高葡萄糖钳夹实验胰岛素分泌曲线数值图片注:数据以几何平均值(95%CI)或ETD(95%CI)表示;iAUC:胰岛素曲线下增量面积;CI:置信区间;ETD:估计治疗差异;试验过程为:司美格鲁肽+有氧运动治疗组的患者在有氧运动开始前已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20周,后在司美格鲁肽+有氧运动前和干预12周后分别进行钳夹试验;单独有氧运动治疗组的患者在运动前和运动12周后分别进行钳夹试验。


2大样本临床研究

(1)司美格鲁肽周制剂

SUSTAIN系列研究是司美格鲁肽周制剂的系列3期临床试验,在不同病程、不同背景治疗的T2DM患者中对比司美格鲁肽与安慰剂/活性对照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在SUSTAIN 1评估司美格鲁肽1.0 mg单药治疗30周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中发现,司美格鲁肽治疗显著增加T2DM患者空腹C肽水平(从基线3.20 ng/ml增加至3.36 ng/ml,P=0.0272)及HOMA-β值(从基线40.75%增长至68.46%,P<0.0001),显著优于安慰剂[21](图5)。SUSTAIN CHINA研究是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基础上,评估联合每周一次司美格鲁肽或每日一次西格列汀治疗T2DM患者30周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相较于西格列汀,联合司美格鲁肽1.0 mg显著增加中国T2DM患者空腹C肽水平及HOMA-β值[22](图5)。
图片图5. SUSTAIN研究中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指标变化情况注:*P<0.05 vs. 对照组;ETR:估计治疗比;FCP:空腹血清C肽;HOMA-β: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指数;Pbo:安慰剂;PI:胰岛素原;PI/FIN: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Sema:司美格鲁肽;Sita:西格列汀;T2DM:2型糖尿病。
SUSTAIN系列研究不仅证实了司美格鲁肽周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改善血压、血脂、体重、炎症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还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原、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空腹血清C肽及HOMA-β等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指标,提示司美格鲁肽可以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β细胞功能。

(2)首个口服GLP-1RA——司美格鲁肽片

司美格鲁肽片是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上市的GLP-1RA口服制剂。吸收促进剂N-[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SNAC)的加入,减少了胃蛋白酶对司美格鲁肽分子的降解,帮助司美格鲁肽实现胃内跨细胞转运吸收,使口服司美格鲁肽成为可能[23]。
PIONEER系列研究是司美格鲁肽片的系列3期临床试验。PIONEER 1研究,纳入经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司美格鲁肽片(3 mg、7 mg或14 mg每日一次)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3 mg、7 mg、14 mg司美格鲁肽片单药治疗分别可使新诊断T2DM患者HOMA-β值较基线增加33%、56%、63%,显著优于安慰剂[24](图6)。PIONEER 2是一项为期52周、活性药物对照的3期临床研究,纳入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T2DM患者,1:1随机分配接受司美格鲁肽片(14 mg,每日一次)或恩格列净(25 mg,每日一次)治疗,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片14 mg组HOMA-β值较基线增幅显著优于恩格列净组[25](图6)。
图片图6. PIONEER研究中HOMA-β值的变化情况注:PIONEER 1为司美格鲁肽片 vs. 安慰剂;PIONEER 2为司美格鲁肽片 vs. 恩格列净;a,26周结果;b,52周结果;ETR:估计治疗比;CI:置信区间。
PIONEER系列研究证实,司美格鲁肽片除了降糖和多重代谢获益外,还可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尤其对于目前仅靠生活方式或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T2DM早期患者,司美格鲁肽片口服给药,更易于早期使用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标本兼治,防治结合

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T2DM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之一。司美格鲁肽可以通过解除糖脂毒性、减少细胞凋亡、重塑细胞外基质、提高细胞应答等途径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数量。钳夹试验和大型临床研究亦提供了司美格鲁肽改善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证据支持。司美格鲁肽片作为首个口服GLP-1RA,使用更方便,可以使更多T2DM患者在疾病早期起始治疗,从而保护β细胞功能、延缓T2DM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图片

马建华 教授

南京市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南京市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二级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内分泌专委会主委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糖尿病学会β细胞学组组长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分会主委

南京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委

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候任主委

《中华糖尿病杂志》《医学研究生学报》《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Diabetes中文版》《Endocrine Reviews中文版》编委

南京市中青年行业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好市民

参与指南、专家共识编写26部,参编中文专著12部,英文专著1部,中文核心期刊300余篇,SCI收录90余篇


参考文献

[1]Holman RR.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998 Jul; 40 Suppl:S21-5. 

[2]DeFronzo RA. Diabetes. 2009 Apr; 58(4):773-95.

[3]Gastaldelli A, et al. Diabetologia. 2004 Jan; 47(1): 31-9;

[4]Saisho Y. World J Diabetes. 2015 Feb 15; 6(1): 109-24.

[5]Leahy JL, et al. Diabetologia. 1991 Sep; 34(9):640-7.

[6]o S, et al. Acta Diabetol. 2000; 37(3):125-9.

[7]Bonora E, et al.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20 Aug, 8(1): e001549.

[8]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科杂志, 2020, 59(11): 836-846.

[9]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7-411.

[10]Shao Y, et al. Peptides. 2014 Feb,52:134-42.

[11]Shao S, et al. J Cell Biochem. 2014 Jun, 115(6):1166-75.

[12]Mayendraraj A. Peptides. 2022 May;151:170749.

[13]Habener JF, et al. Islets. 2012 May-Jun; 4(3):188-98.

[14]Marinho TS, et al. Biochimie. 2022 Feb; 193: 126-136.

[15]丁明孝, 等. 细胞生物学(第5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16]Wang RN, et al. J. Endocrinol. 1999, 163(2): 181-190. 

[17]Cardoso LEM, et al. Life Sci. 2023 Apr 15; 319: 121502.

[1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β细胞学组.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 14(6): 533-543.

[19]Heise T,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 Jun; 10(6):418-429.

[20]Ingersen A,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3 Jun 2; dgad326.

[21]Sorli C,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7 Apr; 5(4):251-260. 

[22]Ji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Feb; 23(2): 404-414. 

[23]Twarog C, et al. Pharmaceutics, 2019 Feb 13;11(2):78.

[24]Aroda VR,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Sep; 42(9): 1724-1732.

[25]Rodbard HW,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Dec; 42(12): 2272-2281.

图片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