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也有春天!大规模研究发现:微胖的人,死亡风险最低

编者按: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发胖就是一种原罪。人们认为一胖毁所有,除了影响容貌,更影响健康。但这并不是完全的事实。近日,PLoS ONE期刊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颠覆了这种认知。该研究结果显示,微胖人群的死亡风险低于体重正常人群。具体怎么回事呢?

图片


一胖毁所有?

近年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上升,带来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导致很多人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因此人们谈胖色变,各种减肥产品和方法层出不穷。那么,根据目前标准判断的超重/肥胖是否最终会影响人们的寿命呢?
评价肥胖最常用的指标是BMI,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而来。欧美地区通常定义BMI >25 kg/㎡为超重。有研究发现 BMI >25 kg/㎡个体的死亡风险显著升高,但最新也有一些荟萃分析表明BMI 偏高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和体重正常人群相似甚至更低。

研究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既往研究所得的数据可能不适用于现代人群。现代人群的特点包括:

BMI数据显著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人们的体重普遍高于数十年前;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整体人群和肥胖人群的总体预期寿命显著增加; 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综上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改变BMI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为了明确现代人群的BMI和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研究者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超50万人数据,微胖人群更长寿 

研究人员分析了参与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访谈研究(NHIS)队列的554 332例参与者的数据。
研究者根据参与者自我报告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出BMI,并将其分为9组:分别是:<18.5、18.5~19.9、20.0~22.4、22.5~24.9、25~27.4、27.5~29.9、30.0~34.9、35.0~39.9、≥40 kg/㎡。研究人员每4年对参与者进行1次随访,利用美国国家死亡指数(NDI)确定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同时分析了BMI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参与者入组的平均年龄为46岁,男女各占一半。在平均9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75 807例死亡。

全因死亡风险随着 BMI 的增加呈现了 U 型曲线,最低点出现在超重人群。具体地看:BMI为25~27.4 kg/㎡人群的死亡风险比标准 BMI(22.5~24.9 kg/㎡)人群降低5%,BMI为27.5~29.9 kg/㎡人群的死亡风险比标准 BMI 组降低7%。

BMI较低和较高者的死亡风险仍然是升高的,其中,BMI<18.5 kg/㎡人群和BMI≥30kg/㎡人群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图片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超重与死亡风险降低之间的关联,在大于65岁的老年参与者中更显著。也就是说,微胖对老年人的保护作用更明显。


为什么微胖可以保护健康?

这个研究结果挑战了中国人秉承的一个传统观念——“千金难买老来瘦”,促使人们关注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的体重。肥胖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该研究显示微胖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最低,且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明显? 
研究人员对此做了一些解释:首先,超重在各种不利环境下可能具有生存优势,如危重症、重大疾病,以及严重感染等;更重要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注重锻炼身体,超重也可能源于肌肉质量增加,而不是脂肪;另外,很多人消瘦是源于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

虽然该研究样本量大,随访时间长,但该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我们无法依据这些数据得出“微胖可以降低死亡风险”的因果结论。但毫无疑问的是,过分地追求过度纤细的体态不会是一个健康的选择。 


参考文献:

Visaria A, Setoguchi S. Body 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a 21st century U.S. population: A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analysis. PLoS One. 2023;18(7):e0287218. Published 2023 Jul 5. doi:10.1371/journal.pone.0287218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