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权威糖尿病期刊Diabetes Care在线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黄恺、刘刚教授团队与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题为“中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与死亡及预期寿命的关联:一项全国性研究(Associations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With Mortality and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A National Study)”。该研究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与死亡风险增加及预期寿命减少显著相关。

糖尿病是中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从0.7%急剧上升至2018年的12.4%,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超过1.74亿。除了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也迅速增加,2018年达到了38.1%。这种上升趋势不仅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也导致了预期寿命的缩短,对中国的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和量化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与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共纳入135,405名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患者18,178人(流行率为10.5%),糖尿病前期患者53,258人(流行率为36.2%)。在随访约6年后记录了5517例死亡。通过对多种混杂因素(年龄、性别、膳食因素、生活方式等)进行控制和分层分析发现:
2013年至2019年间,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7.6%。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与血糖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59%~61%,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了8%~10%。这一关联受到年龄和城乡居住地等因素的影响。此外,糖尿病还与癌症、呼吸系统疾病、肝病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昏迷导致的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与血糖正常的人群相比,40岁时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预期寿命分别平均缩短了4.2年、0.7年。心血管疾病死亡是导致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预期寿命减少的主要原因。

研究设计及主要结果
该研究首次评估并证实,糖尿病前期通过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这提示我们要在做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同时,加强对患病率高达36.2%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心脑血管等泛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田云丽、邱子馨、邓珊和中国疾控中心王菲雪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黄恺、刘刚教授和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北大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对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家简介

周脉耕 教授
研究员,博导。中国疾控慢病中心副主任,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计划,享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从事人群疾病负担测量、慢病防控与评价、环境与健康研究。主持和参与了科技部、国自然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Lancet、BMJ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刘刚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助理。获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湖北省杰青,湖北省百人计划和楚天学者。主要从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流行病学以及干预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其中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Lancet Healthy Longevity、Nature Food、Nature Human Behaviour等发表近80篇,6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共同执笔专家共识3项。担任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Nutrition & Metabolism副主编。

黄恺 教授
主任医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教研室主任,同济医学院梨园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湖北省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代谢异常与血管衰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执行主席,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 (FACC)。主持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