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奈利酮在CKD早期患者中的疗效,最新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揭晓丨ADA2024


作为当前唯一已被多项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证实心肾获益的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在CKD早期微量白蛋白尿管理的临床实践中,非奈利酮到底效果如何呢?近日,一项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李昂、张俊清教授团队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亮相第84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2024),给出了中国T2DM合并CKD早期患者应用非奈利酮的最新证据。

研究亮点

内分泌科T2DM相关CKD早期患者,经过平均3.4个月的治疗,平均非奈利酮剂量14.6 mg,可使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较基线下降22.3%。

在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中,eGFR自83.7±11.4降至74.4±12.9 ml/min/1.73m2。在基线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中,eGFR保持稳定。

研究目的

评估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非奈利酮治疗的T2DM合并CKD患者的真实世界临床疗效。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纳入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使用非奈利酮治疗的T2DM合并CKD患者。首先,研究选择自2016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医院随访至少1年的T2DM患者;其次,针对其中已被诊断为CKD的患者(定义为UACR ≥30 mg/g或eGFR <60 ml/min/1.73m²持续3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筛查;最后,研究纳入使用非奈利酮治疗的患者。研究设计见图1。


图1. 研究设计流程图

记录基线及接受非奈利酮治疗后UACR、eGF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钾、血压和体质指数(BMI)作为研究结果指标。

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截至2023年11月30日接受非奈利酮治疗的93例T2DM合并CKD患者,基线数据显示患者平均(SD)年龄为59.5(8.5)岁,女性占比38%,T2DM平均病程13(7.2)年,HbA1c为7.8(1.3)%,eGFR为75.2(16.1)ml/min/1.73m2,UACR为408.0(449.4)mg/g,66%的患者在微量白蛋白尿(30~299 mg/g)阶段,基线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应用比例分别为48.4%、85.3%、83.9%、43%。患者人口学详细特征请参见表1。


表1. 患者人口学基线特征

研究主要结果显示,经过平均3.4个月治疗,平均日剂量非奈利酮14.6 mg,可使UACR下降22.3%(图2)。在基线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中,eGFR自83.7±11.4降至74.4±12.9 ml/min/1.73m2;在基线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中,eGFR保持稳定。



图2. 治疗前后UACR的变化

研究安全性结果显示,血清钾自4.3±0.4 mmol/L轻微升高至4.5±0.6 mmol/L。所有患者未发生高钾血症不良事件。

研究结论

在真实世界场景中,患者展现了多样的用药情况。与III期临床研究数据相比,RASi应用比例减少,而SGLT-2i和GLP-1RA应用比例显著上升。

尽管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治疗背景及非奈利酮的应用剂量存在差异,但在本研究中观察到与FIGARO-DKD研究相似的UACR降幅,治疗结果符合临床期许。

非奈利酮可以改善蛋白尿的控制,在早期特别是微量白蛋白尿阶段,是疾病综合管理中降低T2DM合并CKD患者心-肾事件风险的理想选择。

研究者说

李昂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近年来非奈利酮作为一种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肾小管及心脏的新型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ns-MRA),已被多项大型RCT证实具有心-肾获益,并被多部国内外临床指南推荐,成为T2DM合并CKD患者延缓肾病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选择。然而真实的临床实践与大型RCT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RCT具有严苛的入排标准,使得试验人群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真实复杂的临床情况,患者的依从性及多种合并症、合并用药可能会影响药物治疗的实际效果。真实世界研究(RWS)是在日常诊疗环境下收集与研究对象诊疗相关的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获得药物实际使用情况及潜在获益-风险的临床证据的研究过程,与RCT形成启承互补作用,两者共同构筑非奈利酮在T2DM合并CKD治疗中的证据基础。本研究通过分析7年内(2016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规律随访至少1年的近百例T2DM合并CKD患者并应用非奈利酮治疗数据,显示了在这些平均T2DM病程达13年,且先前已应用包括RASi、SGLT-2i、GLP-1RA在内具有肾脏获益药物治疗的患者,联用非奈利酮3.4个月可进一步降低UACR达22.3%,且保持eGFR稳定。血清钾水平稳定,未发生任何高钾血症不良事件等安全性结果。这项研究在中国人群进行的真实世界研究,得出了与FIGARO-DKD研究类似的降低UACR的疗效,丰富了非奈利酮应用的中国证据。随着非奈利酮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应用时间进一步延长,我们将积累更多非奈利酮长期应用的真实世界证据,为T2DM合并CKD疾病综合管理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专家点评

张俊清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因。根据2020年发表的一项纳入30项观察性研究、共79364例中国T2DM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糖尿病肾病患病率为21.8%,这与我们在本项真实世界研究中筛选的T2DM合并CKD患者数据基本一致(1178/4710≈25%)。我们内分泌科室管理的每4~5例T2DM患者中就有1例伴CKD,需要进行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及靶器官保护的综合干预以减少终末期肾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结合本研究展示的患者基线数据(eGFR 75.2 ml/min/1.73m2,UACR 408.0 mg/g,66%的患者在微量白蛋白尿阶段[30~299 mg/g])分析,绝大多数在内分泌科管理的T2DM相关CKD患者以白蛋白尿早期阶段为主,治疗的关键抓手在于降低患者白蛋白尿,稳定肾功能。非奈利酮作为一种高选择性ns-MRA,可精准靶向抑制盐皮质激素受体(MR)过度活化,发挥抗炎抗纤维化作用,显著改善蛋白尿,助力T2DM相关CKD早期管理。在本项真实世界研究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即使患者已应用包括RASi、SGLT-2i、GLP-1RA在内具有肾脏获益的药物,联用非奈利酮仍可降低UACR 22.3%,肾功能保持稳定。这与既往发表的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类似,这样的结果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加坚定地利用好这一有力武器,在疾病早期采取更加精准的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肾结局。当然本项研究数据来自单中心,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仍需要今后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研究进一步夯实。随着非奈利酮在内分泌科室进一步广泛应用,将有利于我们积累更多更长期数据,以探索T2DM合并CKD早期疾病管理最优策略。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