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人数达1.4亿,而有糖尿病高危因素或糖尿病前期人群更为庞大,因此专家们提倡2型糖尿病(T2DM)全事件链管理的新模式,旨在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合理干预,以延缓糖尿病进程,减少并发症发生。在全事件链管理新模式中,二甲双胍扮演怎样的角色?作用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近日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全程管理助力延缓糖尿病进程
母义明教授:任何事情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慢性病也是如此,其从最初的高危因素到并发症及死亡,是一系列连续过程。在临床实践中,除了遗传因素外,在生活不规律、肥胖、熬夜、缺乏运动、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健康人经过10年左右便会发展为糖尿病前期,而且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对于空腹血糖受损(IFG)合并糖耐量受损(IGT)人群,其发展为糖尿病的进程更快、概率更大,一般约6年就有超过60%的患者进展为糖尿病。
众所周知,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糖尿病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因此,糖尿病全程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让其积极参与到管理中;另一方面是让临床医生在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同时关注更多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提前给予建议,如减重、加强运动,这将很大程度降低其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总之,提倡糖尿病全程管理,在疾病发展各个阶段积极干预,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且干预越早获益越大。
最新研究:CDPP研究揭示二甲双胍在糖尿病一级预防中具有明显优势
母义明教授:最近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CDPP)是由李光伟教授牵头的一项探讨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大规模研究。该研究表明,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相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可进一步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风险达17%,充分肯定了二甲双胍在预防糖尿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般来说,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来说,仅靠生活方式干预很难达到预防糖尿病的效果,而联合二甲双胍使更好地预防糖尿病成为可能,且更简便。重视糖尿病预防是全程管理的重要一环。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20%~40%,远高于糖尿病患病率(11.2%)。如果不尽早预防,每年将有近千万例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显著增加我国糖尿病管理负担。因此,要尽可能地让糖尿病前期人群得到有效管理,从而降低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甚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T2DM全程管理中,二甲双胍的地位不可撼动
母义明教授: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且未来几年还将有新药陆续上市,这充分说明糖尿病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重点对象。以血糖控制为基础建立的2型糖尿病全事件链管理新模式,从减少高危因素到降低并发症风险,在不同阶段选择合理药物十分关键。迄今为止,二甲双胍是唯一一个应用历史最久且仍被许多权威指南推荐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石用药或一线用药。在内分泌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约50%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其高危因素或慢性肾脏病,二甲双胍依然是基础用药。对于已合并心血管或肾脏疾病者,可选择联合具有心肾获益证据的降糖药,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二甲双胍联合GLP-1RA或SGLT2i等药物可带来更多获益,如减少GLP-1RA的使用剂量及其副作用、降低磺脲类或非磺脲类促泌剂或胰岛素带来的低血糖风险、降低体重、增强疗效等。因此,权威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用药。若无禁忌证或不耐受的情况,建议将二甲双胍一直保留在糖尿病全程治疗方案中。
结语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全程管理中,糖尿病前期(尤其IFG+IGT人群)、新诊断糖尿病(包括开始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患者)或合并并发症者,只要无禁忌证,均建议起始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不仅可延缓疾病进程,而且与其他降糖药联用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因此,尽管有越来越多的新药问世,二甲双胍仍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用药。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