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平教授:大健康时代下,慢病管理如何“破局”?

编者按:慢病是影响全球健康的最主要死因,已成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此,如何对慢病实施有效的防控管理成了一项世界难题。在近期举办的2023年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女性糖尿病与内分泌疾病论坛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的贾伟平院士为我们分享了大健康时代慢病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慢病管理形势严峻

慢性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要素对健康的影响愈加凸显,慢病患病、发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疾病负担日益加重。数据表明,我国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8.5%,80%的医疗费用用于慢性病防治。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方针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精神下,贾伟平院士分享了医疗服务模式转变趋势、上海市糖尿病医防融合防治管理经验,以及在大健康时代下的慢病管理趋势的思考。


医疗服务模式转变

医疗服务模式两大转变:1)医患协作模式的改变:此前,医院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满足偶发性、急性的医疗服务需求。如今,医院功能定位转化为注重提供以慢性病医疗服务为主的长期性、持续性的医疗服务。在医患关系方面,医生与患者形成合力,向医患协作式慢病管理方向发展。2)诊疗重点的改变:从既往仅治疗患者的生理症状与疾患,到目前,在慢性病疾病的诊疗方面,医院要基于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个体化危险因素,提供多维度、全程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服务全球战略》,呼吁从服务、管理和资金提供层面转变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实现以疾病预防为主,以社区为基础、以满足个人需求为目的的安全、优质、可负担的卫生服务。

大数据助力慢病管理模式转型

上海:糖尿病防治管理模式转型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上海市制定了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推进以健康为中心的全程健康管理为慢性病防治管理模式转型的主要发展方向。在2015年,上海市开展了“糖尿病预防与诊治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解决了医防服务功能割裂的难题。该专项行动实现了医疗机构-公卫机构医防服务功能的创新融合、信息化管理的糖尿病管控体系,全面实现糖尿病全程健康管理。依托上海健康网大数据平台,以“上海市糖尿病预防与诊治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探索 “医防融合、全程有序”的慢病综合防治服务平台建设。

图片

图. 贾伟平院士分享报告

大健康时代下,慢病管理的思考

大健康时代,慢病防控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大健康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认识健康、疾病及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大健康时代,慢病防控是一项全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从个人的角度,必须逐渐养成主动健康的意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要能够提供健康的饮食、健康的运动以及健康的教育,从生活环境中得到健康支撑;从国家的角度,应该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南。

数字化是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发展新趋势:未来,健康产业需要依靠“互联网+”、医疗健康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构建健康大数据平台,加强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管理。

“中医治未病”与慢病防控及健康管理的前沿技术的趋势:基因检测、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与智能康复、再生医学、中医智能装备及中医药信息现代化。

慢性病防控是多领域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从国家层面(社会大循环),首先,发展和完善防控的技术指南、防控策略、政策法规;其次,打造防控的支持性环境;第三,调动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各方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最后,引导个人维护意识和行为,强化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动员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发力。从行业层面(医疗卫生小循坏)通过研发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助力慢病的防控管理。


结语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健康领域更多是面对老龄化和慢性病的挑战,以及新发传染病引发的重大危害。面对慢性病造成的健康威胁,要从以疾病诊断治疗为主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向对健康状态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为主的大健康模式转变。“关口前移”“健康优先”“主动健康”是抗击慢性病更为合理和更加高效的策略。要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和发展“医防融合”“医管融合”的协同管理体系,推动慢性病防控的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践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