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下如何做到糖尿病患者的“三高”共管?

 编者按 <<

目前个体化治疗已成为慢病管理的主流理念,诊疗观念从“以降糖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糖尿病患者“三高”共管的个体化诊疗话题,《国际糖尿病》特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洪宇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鲁瑾教授对其进行深度分享。

从内分泌角度,看“三高”共管的个体化治疗

匡洪宇教授:糖尿病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血糖,还要关注引起的各种代谢紊乱,包括最常见的高血压和高血脂,因此,“三高”共管非常重要。国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明确推荐“三高”共管,做好血糖、血压和血脂的规范化管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也非常必要,包括生活方式和医疗层面的个体化,如降糖、降压、降脂的个体化诊治。降糖上,要早期选择具有降糖外获益的药物;降压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单药还是联合治疗;LDL-C是降脂治疗的首选干预靶点。药物首选他汀类,可根据患者对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情况,个体化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联合治疗。

鲁瑾教授:糖尿病的管理理念,从最初的单纯降糖,到全面综合管理,再到个体化制定降糖目标,都在不断地进展。这是因为糖尿病管理仅降糖是不够的,通常要涉及到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也就是“三高”。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当伴有高血压时,又会损伤血管弹性;伴有高血脂时,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容易出现大血管事件。目前的指南要求血糖、血压和血脂都控制在一定水平,以期实现“三高”共管。糖尿病患者通常最起码要启用中等强度以上的他汀治疗,以使LDL-C达标。

开展多学科协作,共同提升诊疗水平

匡洪宇教授: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延长,不同的组织和器官都会受到影响,出现急/慢性并发症。医院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的技术和专长,临床上遇到比较严重,处理较为棘手的患者,科室之间的转诊也非常必要,这需多学科的合作,甚至与营养科、运动科室、眼科都有密切联系。我们熟知的糖尿病足,涉及的科室更多。只有多学科协作,才能更好地治疗这些慢性疾病,这对慢病管理非常有意义。

鲁瑾教授:糖尿病的一个最主要结局是它的慢性并发症。患者通常在晚期会伴有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下肢动脉病变等[1],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往往需要至少2个科室以上的共同治疗,即多学科的协作。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如心脏、肾脏、眼部病变时,就需去相应的其他科室进行治疗;当然,在其他科室诊治的患者,也可能发现自己的血糖管理不好,来内分泌科寻求帮助。我们称之为多学科诊疗(MDT)管理[2]。同时,患者的早期预防和筛查和早期介入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明, 刘杰, 涂青云, 等. 危险因素聚集性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 2021, 32(6):649‑653.DOI:10.13668/j.issn.1006‑9070.2021.06.001.

2. 赵雪,等. 多学科糖尿病护理团队建设与运行的研究进展.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7,9(5):325-327.

专家简介

匡洪宇  教授

主任医师,龙江名医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兼视网膜病变学组组长

中国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质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专家简介

鲁瑾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校A级优秀教员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