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及面
CGM引领血糖监测革新
纪立农教授介绍,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为血糖监测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它改变了过去传统血糖监测仪(BGM)仅能监测点血糖的局限性,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血糖的动态变化,因此也被部分医生形象地称为“血糖图”。目前标准的CGM仪器可以连续监测14天的血糖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当前的血糖情况,还可以全面评估过去14天的血糖变化。
近年来,CGM在临床上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纪立农教授表示,在1型糖尿病(T1DM)患者中,CGM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极大减轻患者指尖血糖监测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全面精准的血糖波动数据,可以指导胰岛素剂量的调整。既往研究证实,T1DM患者使用CGM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减少低血糖的发生[1]。真实世界研究显示,佩戴CGM的患者出现因低血糖导致住院的风险也明显下降[2]。此外,将CGM与胰岛素泵相结合的闭环系统,可以使患者血糖控制得更好和低血糖发生风险更低。因此,可以说CGM为T1DM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GM在T2DM患者中也有一定应用,目前主要用于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的人群。此外,通过CGM对血糖变化特征的描述,进行疾病分型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全景透视
AGP呈现更多血糖信息
纪立农教授指出,在CGM技术刚进入临床时,医生往往将其监测结果与BGM进行点对点的比较,按照传统的血糖数据解读模式来解读CGM的数据。然而,这种解读并未充分发挥CGM的核心优势,CGM的精髓在于更全面、更精细地反映患者血糖的变化。因此,为促进临床医生更好地利用CGM产生的血糖监测数据,由纪立农教授牵头国内多位专家共同撰写了《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3]。动态葡萄糖图谱(AGP)不仅可以从数字上充分显示血糖监测的具体量化指标,还可以从图形上直观反映患者血糖代谢的特点,从而指导临床进行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CGM指标主要包括: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等。对于大部分T1DM和T2DM患者推荐的控制目标为:TIR(3.9~10.0 mmol/L)>70%,TAR(>10.0 mmol/L)<25%,TBR(<3.9 mmol/L)<4%。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短期内的血糖特点,与HbA1c形成互补,指导临床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纪立农教授强调,从图谱本身看,还有一些可更好描述图形特征的重要参数,如反映日间血糖变异性的四分位区间(IQR)和二十分位区间(IVR)。尽管两区间的宽度越大,表示日间血糖变异性越大;但二者所代表的临床含义并不相同,IQR主要与治疗方案有关,若IQR宽度较大,建议调整药物治疗方案;而IVR可能与治疗依从性,特别是生活方式有关,若IVR宽度较大,建议调整生活方式、提高治疗依从性。
因此,临床对AGP图谱的解读,不仅应包括定量指标,还应包括对图形描述的参数,来综合评估血糖控制的效果,并确定干预方向,以进一步提高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CGM赋能
FRC控糖疗效璀璨夺目
FRC是由基础胰岛素和GLP-1RA两种成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纪立农教授介绍,目前在国内上市的FRC有两种: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和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其中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作为新型FRC,可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除显著降低HbA1c外,在改善CGM相关指标方面也陆续有研究结果发表。
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4],纳入了40例T2DM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FRC+谷赖胰岛素(一种餐时胰岛素)组和每日多次注射(MDI,即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组。通过间歇性连续血糖监测,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TIR和血糖变异性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FRC+谷赖胰岛素组的TBR显著低于MDI组[(1.5±2.5)% vs.(2.9±4.7)%;P=0.047],表明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FRC治疗的低血糖风险更低。
2024 ATTD公布的一项多中心、单臂、开放标签研究,纳入经≥2种OAD±GLP-1RA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且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124例,转换为每日一次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FRC治疗,评估其对基于CGM的TIR的疗效。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患者在入组时HbA1c水平均较高,为9%~13%。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FRC治疗16周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HbA1c下降达2%以上(-2.1%);同时使TIR每天增加6 h以上,增幅达25%;并且可以使血糖变异系数(CV)维持在正常范围内(<36%)[5]。这也提示,利用CGM技术可以更好地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另外一项针对LixiLan-O-AP和LixiLan-L-CN两项III期临床试验的事后分析,评估了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FRC在亚太地区T2DM患者中,采用7点自测血糖计算的衍生TIR(dTIR)疗效。结果显示,在口服降糖药物和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的患者中,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FRC治疗组的dTIR在12周时就可以分别达到85.3%和79.3%,高于国际共识建议的70%的改善目标,显著优于甘精胰岛素组和利司那肽组[6]。因此,无论基于CGM还是7点自测血糖,与单纯基础胰岛素治疗相比,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FRC因可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表现出更好的TIR疗效。
循证加持
精准化诊疗未来可期
目前CGM已被认为是T1DM的标准治疗,针对CGM的相关临床研究也主要集中在T1DM领域;而T2DM领域的高质量循证证据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的人群。因此,现有CGM相关指南/共识中各CGM指标截点等的设定也主要是基于T1DM相关研究结果。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将CGM纳入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或使用其他药物治疗的T2DM患者的常规治疗中[7],我们期待更多T2DM患者中的CGM相关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出现,为CGM更精准化指导T2DM血糖管理提供依据。
《连续血糖监测(CGM)及相关指标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国际共识声明》[8]推荐将CGM用于前瞻性临床试验,并表示糖尿病特别是使用新药物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可从CGM中获益,包括用于干预监测的比较以及补充HbA1c结果。此外,使用CGM衍生指标可以确定与低血糖、餐后高血糖和葡萄糖变异性相关的选择性治疗靶点。
此外,纪立农教授还表示,鉴于CGM可以更精准地描述血糖代谢的特征,由此可能会揭示其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变化,特别是病因的变化。因此,我们也期待CGM在未来糖尿病的精准分型以及个体化诊断方面的更多应用。
小 结
综上所述,CGM技术革命性地改变了血糖管理,提供了全面的血糖动态视图,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的发布,为充分利用CGM产生的血糖监测数据提供了指导,通过对AGP图谱的解读,可以综合评估血糖控制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在CGM技术的赋能下,新型FRC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展现出多维度的优异控糖效果,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TIR,并减少低血糖风险。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循证证据的积累,CGM有望更精准化指导T2DM血糖管理,并在糖尿病精准分型和个体化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等.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1):1143-1250.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20916-00474.[2]Roussel R, Riveline JP, Vicaut E, et al. Important Drop in Rate of Acute Diabetes Complications in People With Type 1 or Type 2 Diabetes After Initiation of 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in France: The RELIEF Study. Diabetes Care. 2021 Jun;44(6):1368-1376. doi: 10.2337/dc20-1690.[3]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2):190-201.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31120-00325.[4] Kawaguchi Y, Miyamoto S, Hajika Y, et al. Comparisons of efficacy and safety in insulin glargine and lixisenatide plus glulisin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multiple daily injection 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Diabetes Investig. 2022 Mar;13(3):505-514. doi: 10.1111/jdi.13677. Epub 2021 Oct 11. PMID: 34551215.[5]Juan P. Frias. Effect of iGlarLixi on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measured time in range in insulin-naive adults with suboptimally 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A1C ≥11.7~18.1 mmol/L/9~13%) .ATTD 2024:ID 7.[6]Guo X, Yang W, Zhang J, et al. iGlarLixi provides a higher derived time-in-range versus insulin glargine 100 U/mL or lixisenatide in Asian Pacific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A post hoc analysi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Jul;25(7):2005-2011. doi:10.1111/dom.15074.[7]Ajjan RA, Battelino T, Cos X, et al.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for the routine car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at Rev Endocrinol. 2024 Apr 8. doi: 10.1038/s41574-024-00973-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589493.[8]Battelino T, Alexander CM, Amiel SA, et al.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and metrics for clinical trials: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Jan;11(1):42-57. doi: 10.1016/S2213-8587(22)00319-9. Epub 2022 Dec 6. Erratum in: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Feb;12(2):e12. PMID: 36493795.往期推荐
周智广教授:先发制“糖”、纠正高糖毒性,FRC引领早期高质量血糖管理
杨文英教授:简约不简单,从循证看FRC如何优化T2DM全程血糖管理
2024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重磅发布!FRC首次成为起始胰岛素治疗的一级推荐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MAT-CN-2416325版本号1.0,批准日期2024年9月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