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剑合璧,狙击近视丨吕帆教授谈近视防控与眼健康科普

  • 2020-11-26 16:09:00
  • 2668 Views

 编者按:2020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Vision China 2020)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夏季达沃斯论坛”主会场盛大启幕。在诸多大会热点中,“近视防控”无疑是关注度最高的热门话题,受到一众眼科同道的“追捧”。大会还重点推出眼健康科普版块,旨在汇集政、研、医、商、媒各方力量,全面拓展科普阵地,创新科普模式。《国际眼科时讯》特别邀请到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温州医科大学教授吕帆教授为我们进一步解读Vision China的热点内容。

角膜塑形镜相对于其它矫正视力的方法有何优势?
 
角膜塑形镜是Vision China的热门项目,在近几年热度有增无减,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当中,它有两大特殊意义。
 
第一层意义在于角膜塑形镜的近视矫正效果,它可以通过压平角膜有效降低近视度数,然而其降低的度数有限,同时也是可逆的。而在临床研究过程当中发现,角膜塑形镜具有缓解近视进展的作用,这一发现与基础研究中周边离焦与近视发展关系的理论互相印证,科学理论依据与临床技术研究也得到了呼应,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防控效果在理论上验证了临床上近视防控工作的意义。这个理论一旦确定,我们便可以依照此理论来进行拓展,将周边离焦设计应用到软性接触镜和框架眼镜的设计上,它们的近视防控效果也在近几年的临床应用中都得到了肯定。角膜塑形镜作为这一理论的起始,成为一个代名词,最常被提及,而随着周边近视性离焦理论效果的进一步验证,我们希望能够在框架眼镜上得到量大面广的应用推广,我们对此非常期待。
 
第二层意义在于角膜塑形更加启动人们对安全的重视。角膜塑形镜直接接触人眼,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早期角膜塑形镜的作用单纯作为近视矫正时受众不广,随着其延缓近视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大量受众为低龄儿童、近视或正在进展的儿童青少年,由此医生、家长和社会都高度重视其安全问题。随之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或者基础研究来研究其安全性,探索如何提升安全性,并通过很多方法来保障它的安全,从产品、企业、产业、国家药监局到临床医生均参与其中,做出很多研究和思考,使之走向规范。
 
在加强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同时,又推进了这个系统产业的专业化,使整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具有“规范”和“标准”的概念,角膜塑形镜的“有效”和“安全”这两大概念,使其成为Vision China的热门板块。
 
科学看待角膜塑形镜的两个“不是百分百”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增长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我们提出了两个“不是百分百”的口号。
 
第一个“不是百分百”是指不是百分百的人都适合使用角膜塑形镜,角膜前表面问题、过高近视屈光度、过高散光、过低年龄等人群,不适合配戴角膜塑形镜。
 
第二个“不是百分百”是指,从大数据研究的结果而言,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效果是肯定的,然而相对于个体来讲并不是百分百有效。且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并不是指进展停滞,而是减缓进展的速度,同样控制效果也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我们称之为两个“不是百分百”,因此对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效果,需要用理性的、科学的态度来看待。
 
青少年近视防控:重点之中找重点,关键之处抓关键
 
这是一个幸运的时代,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眼科医生及眼科和视觉科学领域的学者更加有作为。近视防控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自2018年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国家政策到社会氛围,使这个领域的工作者更加有用武之地,也有了更多的平台、更多的挑战。
 
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核心即,要抓近视防控这个重点,这对于所有近视患者来说都是一个终身性的问题,国家将其定位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即儿童、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提早到来,且易进展为高度近视,使其近视防控成为当之无愧的重点。
 
关键之中再抓关键,即防止高度近视量大面广的情况出现。按照过去40年的数据来推测:未来30年近视发生发展,推测将来会有大量的高度近视患者,意味着可能三个近视眼患者当中有两个高度近视患者,三个高度近视患者当中会有一个会发展为病理性高度近视,这是最需要担心的问题。病理性高度近视会引起眼底损伤,进而导致视力的降低甚至丧失,且这一损伤是不可逆的。因此近视防控的工作应该从未近视的儿童人群抓起,吕教授指出,自己作为临床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临床科学家,对近视防控工作持有最高的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里重点就在于防范高度近视这样的人群不断增扩。
 
科普工作:全员参与,多系统、多形式、多方式开展
 
吕教授介绍,科普话题同样也是Vision China热议的一个话题,组委会非常鼓励大家参与到眼健康的科普工作当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科普是作为眼科医生的责任所在。这要求我们将晦涩的医学知识以更生动的方式告告诉大众,将近视防控的知识传递、扩大,说老百姓听得懂、听得有趣的故事,而且要借助现代的媒体、借助领域内的集体力量共同推动科普交流工作。因此专业学者不单要做好临床工作、科学研究,也要做好科普工作,将科普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进行。
 
其次,科普工作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来做,专业的医生、专业的知识、联合媒体,以多系统、多方面、多形式的模式参与其中。
 
第三,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普。做科普还应当了解科普的受众,了解老百姓群体,了解他们如何接纳知识,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来推进科普工作,使老百姓以更好的方式接纳这些科普知识,真正发挥其科普效应。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