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RS角膜丨感染性角膜炎专场——研究荟萃与病例概览

  • 2024-09-09 17:01:00
  • 123 Views

编者按: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角膜炎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非感染性角膜炎包括神经麻痹性角膜炎、暴露性角膜炎等。角膜炎是中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9月7日,第42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年会(ESCRS2024)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多位角膜病作者分享了感染性角膜炎的相关精彩病例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专家视野,一起增长见识。

图片

图片

图片


轻型链球菌性角膜炎病例一则

来自İzmir Şehir Hastanesi医院的I. Azimli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例轻型链球菌性角膜炎病例。

患者是一位66岁女性,右眼被树枝划伤后出现眼红、眼痛、视力下降、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查体显示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7,裂隙灯检查观察到右眼中央黄白色炎性病灶,中央角膜至上方角膜缘范围上皮缺损,前房见积脓。辅助检查:眼B超未见明显异常,角膜刮片行涂片和培养检查。

首先,经验性开始眼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阿米卡星、氟康唑和环戊酸酯滴眼液治疗,等待角膜刮片结果。角膜刮片培养结果为轻型链球菌阳性,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局部给予敏感抗生素后3个月,复查右眼视力上升至0.6,查体显示上方角膜混浊,余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启示:角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角膜涂片和培养结果。虽然这种链球菌很少引起眼部感染,对于口腔卫生不佳和有心脏病患者也应警惕青绿菌群的可能性,而万古霉素是治疗链球菌炎的良好选择。


讲题:Streptococcus Mitis Keratitis: A Case Report

作者:I. Azimli, T. Kusbeci, B. Yüksel


疑似霉菌性角膜炎病例一则

D. Sharma教授分享了一例仅靠药物成功治疗疑似霉菌性角膜炎的病例。

患者为39岁男性,轻微外伤后出现右眼视力下降、眼痛、异物感1月,裂隙灯检查显示右眼角膜旁中心见新月形溃疡,呈灰色,表面干燥,伴有卫星灶,周边见点状上皮下病灶。KOH湿片镜检法检出宽隔膜、条带状的霉菌样菌丝。共聚焦显微镜找到细长、高度反光、分支较少的霉菌样菌丝。

局部给予0.2%利奈唑胺滴眼液qh,1%阿奇霉素滴眼液q2h,硫酸阿托品眼膏tid,并口服阿奇霉素500mg,每天1次,每周3天。治疗5天后右眼点状的上皮下病变开始消退,6周后卫星灶完全消失,3个月后患者角膜溃疡愈合,最佳矫正视力为20/40。

病例启示:本例病例通过单纯抗菌治疗使患者的角膜炎痊愈。作为眼科医师,应当综合各种临床证据,鉴别非反应性真菌性角膜溃疡,及早治疗角膜炎,防止不良后果。


讲题:Presumed Ocular Pythium Keratitis

作者:D. Sharma, S. Yangzes, A. Gupta


一项长期队列研究: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炎

I. Ittah教授展示了一项关于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炎(post-keratoplasty infectious keratiti,IK)的长期队列研究。研究共纳入2553例角膜移植患者,包括穿透性角膜移植、角膜内皮移植和前部板层角膜移植,系统性回顾了临床诊断为IK的病例。

研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2±96个月,共记录了89例IK发作。术后20年IK发生率为10.25%,IK的发生与移植物存活率低相关,排斥风险和术后上皮并发症与IK的高发生率相关。病原体共包括41例细菌感染、10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6例真菌感染,及1例棘阿米巴感染。抗生素耐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万古霉素(0%)、氟喹诺酮类药(13%)、利福霉素(20%)、氨基糖苷类药物(59%),青霉素(73%)。在41%的病例中,患者在感染前就接受了预防性眼局部抗生素治疗,这种局部抗生素的使用与耐药率增加有关。

研究结论:IK是角膜移植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尤其是细菌性IK。万古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作为一线治疗。针对这种情况,角膜移植术后不建议延长抗生素的预防性治疗,因为这可能会增加抗生素耐药性。


讲题:Infectious Keratitis Following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A Long-Term Cohort Study

作者:I. Ittah, V. Borderie, N. bouheraoua, K. juliette


金属性角膜异物取出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的预防性新措施

针对角膜内金属异物取出术后感染角膜炎的问题,M. L. Guardati教授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28例金属角膜异物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环丙沙星组采用环丙沙星加人工泪液治疗(每日4次),Ozonest组采用Ozonest加人工泪液治疗(每日4次)。异物均用27G针取出,48小时后检查患者角膜是否出现再上皮化,监测有无感染情况。

研究结果:Ozonest组角膜上皮缺损的平均大小为1.29mm,“环丙沙星”组为1.43m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P=0.6)。再上皮化的比例亦无统计学意义(Chi2=1.037;P=1.00),Ozonest组为92.85%,环丙沙星组为100%。两组均未发现角膜感染的倾向,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关于耐受性,Ozonest组患者有57.14%产生轻度不适,42.86%无不适症状。

研究结论:角膜异物取出后上皮缺损,会有患感染性角膜炎风险。针对这种情况,目前的指南建议,需要使用局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众所周知,局部使用广谱抗生素眼药水会增加抗菌素的耐药性。因此,需要开发可替代的预防性抗菌分子药物。该研究结果表明,Ozonest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但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证实。


讲题:Prevention Of Infectious Keratitis After The Extraction Of A Metallic Corneal Foreign Body

作者:M. L. Guardati, M. Rodriguez Andrés, P. Soler Bartrina, R. Rivas Zavaleta, A. López Criado, G. Guerra Calleja , J.M. Pelayo Terán


总结:感染性角膜炎通常是由外伤、手术操作等引起角膜上皮损伤后病原菌进入角膜基质内感染所致,仔细询问相关病史可为早期诊断提供非常大的帮助。感染性角膜炎的确诊主要依靠角膜刮片的涂片和培养检查,找到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是最重要的诊治手段。针对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金属异物剔除术后的患者,预防性使用眼局部抗生素是十分推荐的,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可作为一线治疗,新型抗菌分子Ozonest也初步证实其预防感染性角膜炎的有效性,但仍需更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