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C大会执行主席蓝卫忠教授专访丨三亚论剑,共筑近视防控的坚固长城

  • 2024-09-27 17:11:00
  • 993 Views

编者按:9月25日,第十九届世界近视眼大会(IMC)在中国三亚盛大开幕。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六大洲、逾50个国家、超过500位外国专家学者来华与国内同道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国界的交流平台。会议聚焦于近视防控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为与会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交流与学习机会。会议期间,大会执行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蓝卫忠教授,发表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基于学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揭示了户外场景教室在有效遏制近视高发中的积极作用,迅速成为全场焦点,激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与热烈讨论。为进一步解读大会核心宗旨,深入探讨蓝卫忠教授的研究成果,以及展望近视防控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广阔前景,《国际眼科时讯》特邀蓝卫忠教授进行了一场全面而深入的访谈。


《国际眼科时讯》:作为大会执行主席,请您介绍一下此次IMC会议的宗旨及其重要意义?

蓝卫忠教授

经过缜密规划与筹备,本次IMC会议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热烈反响与积极参与。据目前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此次盛会汇聚了来自六大洲、超过50个国家、超500名外国专家,他们跨越千山万水,齐聚中国,与国内眼科领域的同仁共襄盛举,深入交流近视问题的最新进展与前沿思考。若将国内参会者计入,总人数则超过1000人。值此IMC六十周年之际,我们荣幸地迎来了第十九届IMC会议的召开,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均超历史水平。经过精心策划,会议不仅涵盖了近视防控的广泛议题,还邀请了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高规格阵容,确保了会议的质量与深度。那么,此次会议的初衷何在?近视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尽管在某些地区,比如中国,近视防控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近视的预防、控制及科普教育方面存在差距。此外,近视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从基础科学探索到临床实践的突破,再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然而,关于何种方法最为有效,乃至是否存在最合适的近视防控策略,目前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同时,成本效益的考量也是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以期能够找到更清晰的答案。对于全球的近视防控事业来说,我相信本次会议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国际眼科时讯》:基于学校的研究中,户外场景教室抑制近视发展的循证结果如何?

蓝卫忠教授

人们普遍认为,环境因素在近视的病理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有积极作用,但其背后的具体机制仍在探索之中。传统观念倾向于将户外活动的益处归因于高强度的自然光照及减少近距离视觉作业的双重作用。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除上述两点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我们注意到,户外环境中的空间频率与室内环境有所不同,那么,户外环境所特有的空间频率特性或许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基于这一假设,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在教室内安装了特殊设计的墙纸,以模拟户外环境中的空间频率,以区别于传统教室中单调的白色墙面所缺乏的高频视觉刺激。历经一年的深入研究,初步成果令人振奋。统计分析显示,参与试验的学生的远视储备下降速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减缓。这一发现意味着,可以通过改变室内视觉环境来延缓近视发生进程,为近视防控领域带来了积极的信号。此外,在近视防控,尤其是群体防控方面,还需要考虑相关方法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虽然有大量文献已经证明了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于预防近视的有效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受多种因素制约,学生户外活动时间的增加常显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改变教室墙壁,创建“自然教室”,在不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和课程安排的情况下,实现近视预防的效果,为近视防控策略开辟了一条新颖且具操作性的路径。


《国际眼科时讯》:请您分享一下您的团队在近视防控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进展?

蓝卫忠教授

近视防控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发展的领域。随着对近视了解的深入,我们意识到还有许多未知需要探索。我们团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近视防控的创新突破:我们团队致力于寻找一种方法,能够客观、准确地量化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影响。传统依赖问卷调查的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眼习惯。但这种方法不仅可能存在回忆偏差,而且其可靠性也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团队研发了一种名为“云夹”的设备,它能够动态、客观、准确地测量用户的用眼行为,包括用眼距离、用眼时长以及户外活动时长等关键参数。这个设备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标准,用于量化环境因素的检测。此外,“云夹”还具有智能干预功能,通过即时震动反馈,有效引导用户改善不良用眼习惯。我们的前期研究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个性化近视控制的探索:尽管现有多种近视控制手段已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效果,但我们也观察到,应用同样的近视防控手段,不同个体间的近视控制效果差异明显。原因何在?我们猜测,可能是光学矫正器具,包括镜片、隐形眼镜、OK镜,并没有真正实现个性化。基于此,我们团队开发了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地形图测量仪(VPR),这种设备能够精准描绘出每位儿童周边视网膜的屈光状态。借助VPR,我们发现即便是相同近视度数的儿童,其周边视网膜屈光状态也可能大相径庭。基于这一重要发现,我们认识到,对于近视度数相同的儿童采用统一标准的光学设计镜片,可能并非最优解决方案。因此,VPR为未来制定个性化与精准化的近视防控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