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鲜桂教授专访: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路虽远,行则将至

  • 2024-10-10 17:14:00
  • 410 Views

编者按: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更好地进行近视防控是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家庭和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在第39届世界眼科大会(WOC2024)上,《国际眼科时讯》特邀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何鲜桂教授进行专访,何鲜桂教授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近视防控的形势、儿童青少年近视和高度近视的发展特点,并指出了近视防控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眼科时讯》: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儿童、成人近视和高度近视的整体患病率情况,相较于以往,近视和高度近视的形势有所缓解还是更为严峻?

何鲜桂教授

目前我国从政府到医疗卫生机构都非常重视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从我国政府近年来发布的近视相关数据来看,近视的整体发展趋势并未显现向上迅猛增长,而是有缓解的迹象,所以近视防控的整体形势在向好发展。但即便如此,近视防控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因为我国近视基数非常高,6~18岁儿童筛查近视率在5成以上,即2亿儿童青少年中就有1亿人是近视患者。近视基数如此庞大,患有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高中毕业后发展为高度近视的比例也不容乐观。现在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的高中毕业生中,高度近视的比例已达15~20%。因此,我国整体近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要继续大力推进近视预防,尽量降低近视率。对于已经发生的近视,要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尽量延缓近视进展,降低高度近视率。


《国际眼科时讯》:根据您的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和高度近视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各地区近视和高度近视的患病率是否存在差异?

何鲜桂教授

在近视发生方面,现在整体有向低龄儿童方向转移的迹象,也就是近视的发生更加低龄化。以前可能到儿童小学三、四年级才会出现大量近视,现在6岁儿童中的近视率就比较高,而且儿童在6岁之前的远视储备也可能提前消耗,待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就会出现大量近视。在高度近视方面,一些儿童可能在6岁时发生近视,而后没有进行合理控制,在其9岁时就会出现整体高度近视率上升。不同性别儿童的近视率和高度近视率有所不同,在近视率方面,女孩整体高于男孩,大概在9岁以后女孩的近视率就开始高于男孩。但是在高度近视率方面,10岁以后男孩的高度近视率高于女孩,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另外,儿童6岁时近视率开始出现上升趋势,6岁以前可能没有明显的近视率上升,但有可能在悄悄消耗远视储备。

在地域方面,一些东部发达城市的整体近视率比西部地区高。但是现在农村和城市的近视率差异在缩小,甚至二者之间已经没有差异。这可能与广大农村地区电子产品的普及有关,户外活动减少促进了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国际眼科时讯》:您认为现有的近视防控手段是否已经能够满足我国近视防控的需求?各种近视防控方法有何利弊?

何鲜桂教授

目前来看,我们认为近视防控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我们团队进行过一个预测,如果近视的干预有效率在30%以上,那么到2030年可能实现不了近视防控目标;如果近视的干预有效率达到50%以上,整体近视率可能才开始出现下降;如果近视的干预有效率达到70%以上,2030年才可能实现近视防控目标。

目前已有的近视防控技术的整体控制效率大概为50%,低强度红光技术仍需认证,这项技术要在大规模人群中应用可能还需一些时间。其他预防近视的措施,以户外活动为例,如果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能够达到2~3小时,近视率下降程度也不足30%。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仍需进行更多探索来满足近视防控的需求。


《国际眼科时讯》:您认为近视防控领域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何鲜桂教授

我认为近视防控领域还有三方面问题有待积极探索和推进:第一个问题是在近视的筛查诊断方面,目前筛查覆盖面广泛,但是有待智能设备配置和推广,提高筛查的效率;在分级、分类干预方面,近视需要精确诊断,以往长期依赖睫状肌麻痹验光,现在眼轴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未来在便捷准确地判断近视方面,有待探索更好的指标、模型和工具;第二个问题是在近视干预方面,户外活动肯定要积极推广,但在提高户外活动的依从性方面仍需进行更多探索,比如现在有智能腕表可以进行客观监测,精确地掌握儿童的户外活动情况,也可以同时结合户外活动家庭作业这样的措施,来更好地推动预防工作,实现近视、肥胖、心理多病共防;第三个问题是仍需探索既具有效性、又具安全性、依从性又比较好、适合大规模推广的一些技术。现在红光技术的有效性非常好,但其长期安全性仍有待补充数据。特殊光学设计眼镜作为普通商品可能更易推广,在近视前期、远视储备不足的非近视儿童中也许也可以使用特殊光学设计眼镜;不过儿童在视力好、远视储备不足的时期是否愿意配戴眼镜,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低浓度阿托品是处方药,如何在广泛人群中进行推广、是否能够用于近视前期的预防,这些都有待进行更多探索。所以从近视的筛查诊断到预防,再到后面的控制措施,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探索,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获得突破,尽早实现2030年的近视防控目标。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