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终盘点丨神经眼科学组工作总结

  • 2021-01-13 16:22:00
  • 1894 Views

 魏世辉教授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组长
 图片
2020年又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从国内到国外、从年初到年尾,一直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在这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前提下,神经眼科学组的各位委员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下,在科研、临床、继续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仍然可喜可贺继续取得了可喜成绩。学组通过加强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中国视神经炎及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制定《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与治疗循证指南》,进一步推动我国神经眼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建立“中国神经眼科疾病数据库”,加强神经眼科疾病多中心协作研究,在视神经炎创新治疗方面,重视原研成果,积极进行ACT001国家I类新药研发临床试验等工作。
 
一推广线上方式,开展神经眼科学习班及全国神经眼科学术会议
 
2020年,作为提高我国基层医生神经眼科疾病诊治水平和了解神经眼科疾病学术进展的各级神经眼科学习班,并且在全国各地区的委员积极推动和筹备下顺利召开,形式上多采用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方式。这些学习班为当地眼科同道搭建高水平的神经眼科学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典型病例对神经眼科的基础、临床知识进行了系统介绍,为初入神经眼科之门的临床大夫提供了诊断思路,受到广大基层医师的好评。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眼科医生来说,是难得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可以提升大家的神经眼科认知和工作能力。
 
同时继续开展每年一度的全国神经眼科会议,会议内容丰富多彩、突出疾病研究热点和治疗进展,为全国神经眼科专业医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二“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即将发表
 
2019年底至2020年3月,“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的循证指南”制定工作开始筹备;疫情期间,克服种种困难,在学组委员及各位参与专家的支持和参与下,未曾间断,历时近1年,指南制定工作完成;2020年12月5日,在兰州举行的第九届神经眼科学术年会的线下环节,有一个重磅的环节——“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的循证指南”发布会。发布会由张文芳教授、徐全刚教授主持,魏世辉教授作了指南制定的背景及意义的报告,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杨克虎教授介绍了该指南制定所采用的循证医学方法。
 
本指南是神经眼科专业第1部严格按照WHO指南制定规范和标准制定的有关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指南。指南制定工作组通过调研临床一线神经眼科医师、眼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及相关专家,整理收集视神经炎临床诊疗热点问题;全面检索和系统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对每条推荐意见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对于急性期治疗和慢性期治疗降低复发率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指南的及时发布和发表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诊疗水平。
图片 
三中国神经眼科疾病数据库建立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建立中国神经眼科疾病数据库,必将有利于我国神经眼科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治疗预后、随访调控等方面研究,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
 
神经眼科学组组长魏世辉教授依托解放军总医院,已建立“单中心神经眼科疾病数据库”和牵头开展“中国视神经炎及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基于以上基础及学组委员的支持,申请在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建立“中国神经眼科疾病数据库”,拟开展全国多中心神经眼科疾病临床系列研究,实现资源分享,为神经眼科专业医生提供研究平台,组成中国神经眼科疾病多中心研究团队,为中国神经眼科疾病临床研究提供更高的证据,提高国际影响力。目前已取得“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资源注册证书”(编号00376-2020)。
图片 
四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血清和脑脊液生物样本库的建立
 
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是神经眼科第一大病种,也是目前临床和基础研究较为深入的病种。视神经炎分类及病因分型都需要对视神经炎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样本脱髓鞘相关抗体进行准确及时检测。另一方面,视神经炎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也需要从这些生物样本着手来探讨。我们依托解放军总医院生物样本库平台(科技部遗传资源办批准),建立了视神经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生物样本库,开展有关生物样本研究。依托此项基础,已申报国际合作课题“ACT001靶向小胶质细胞治疗视神经脊髓炎分子机制的研究”,研究小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在NMO致病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探索治疗NMO治疗的新方法。
 
五注重国际合作,深入探讨视神经脊髓炎机制研究
 
2020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JCI,IF 11.864)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以梅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系和神经科学系伍龙军教授为通讯作者,陈霆隽博士为第一作者的关于视神经脊髓炎发病机制的文章(Astrocyte-microglia interaction drives evolving neuromyelitis optic lesion),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魏世辉教授团队参与了重要工作。双方的合作已经科技部遗传资源办批准“人源性视神经脊髓炎致病因子神经免疫机制研究”以及国际合作课题“ACT001靶向小胶质细胞治疗视神经脊髓炎分子机制的研究”均已获批。文章第一作者陈霆隽博士是魏世辉教授的博士后,出站后就职于梅奥医学中心,此篇文章是双方合作的科研成果之一。
 
该文利用构建的小鼠NMO动物模型,活体下探讨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机制,发现小鼠功能损伤除了与AQP4,NMO-IgG相关外,还与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研究发现NMO-IgG结合到星形胶质细胞足突的AQP4上,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并诱导AQP4内化,释放补体C3/C3a,C3a与小胶质细胞C3a受体结合,诱导其向星形胶质细胞聚集;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释放补体C1q,结合到邻近的神经原上,引起神经元损伤。
 
对于NMO的研究,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的发现:第一次阐述了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分泌补体C3;第一次发现了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信号通路:C3a—C3a受体通路。在疾病的早期,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后续神经原的功能障碍。由此项研究可以推断: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在NMO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可能是NMO治疗的潜在靶点。
图片 
六坚持科研和临床相结合,推动原研药物研究
 
2020年,学组继续在神经眼科热点问题上深入探讨,魏世辉教授团队领衔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美合作项目,承担原研药1.1类新药的临床试验及基础相关研究,开创性的探讨“ACT001 靶向小胶质细胞治疗视神经脊髓炎分子机制的研究”,ACT001是我国原研1.1类新药,可以有效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小胶质细胞病理性激活,具有抗炎、平衡免疫等功能。对视神经脊髓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打破了单纯依靠免疫抑制剂治疗视神经炎的思路。同时,经科技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办公室、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和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一项ACT001胶囊治疗复发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视神经炎的临床研究”已经顺利开展,目前已完成低剂量组患者入组,试验进展顺利,正在积极招募患者。
 
时光飞逝,2020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信2021年在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神经眼科在常见神经眼科疾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上还会有更为惊人的突破。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