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方教授:生物羊膜辅助治疗继发于牵牛花综合征的视网膜脱离

  • 2024-08-02 17:02:00
  • 687 Views

编者按:由于羊膜具有促进上皮愈合、抑制炎性反应、抗微生物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治疗之中。在2024眼底病学术交流会议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Retina China2024)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方教授分享了应用生物羊膜辅助治疗继发于牵牛花综合征的视网膜脱离的经验,《国际眼科时讯》基于该话题对陆方教授进行了专访,陆方教授在分享治疗经验之余,也就生物羊膜、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在眼科的应用前景发表了看法,对眼科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国际眼科时讯》:您为何会将生物羊膜用于治疗继发于牵牛花综合征的视网膜脱离?其在治疗过程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陆方教授: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牵牛花综合征继发视网膜脱离的处理,二是生物羊膜的使用。虽然牵牛花综合征本身是一种罕见疾病,但其继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很高,可达牵牛花综合征患者总数的1/3~1/2。根据临床观察,牵牛花综合征继发的视网膜脱离分为两类,一类是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可能为暂时性或自愈性,随着时间推移,病变或维持稳定或逐渐自行吸收,这种情况无需治疗。另一类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由于黄斑距离视盘很近,如果视盘缺损扩大,病变很容易涉及黄斑。牵牛花综合征的视盘巨大且向后凹陷,当视网膜变薄,就容易形成裂孔。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往往非常棘手,因为眼科医师发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通常会在视网膜贴附后在裂孔周边进行激光治疗或冷冻治疗,但是牵牛花综合征继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位于视盘内且周围无色素,冷冻治疗和激光治疗均无法进行,所以治疗非常困难。对于牵牛花综合征继发的视网膜脱离,目前全球范围内也无很好的解决方案,文献中最多见的治疗方案是硅油填充,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变异度很大,我们希望找到一种在大多数场景中使用均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在生物羊膜的使用方面,其最早用于角膜病变或一些大范围结膜病变,一般在2~4周自行溶解吸收,所以其在眼前节的应用非常广泛。生物羊膜在眼底的应用最早开始于巨大黄斑裂孔的覆盖,在此过程中眼科医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羊膜确实有助于裂孔愈合,且长期不吸收,可以很好地维持稳定。鉴于此,眼科医师产生了一个构想,既然羊膜稳定且不吸收,还有一定的硬度和厚度,是否可以让其作为一道屏障来隔绝玻璃体和缺损的视盘后方的脑脊液的沟通回路,就像在两个空间中间加了一道门,阻断了两个空间的沟通。国内外许多眼科医师都有这样的构想,目前也已有文献报道用羊膜覆盖来治疗牵牛花综合征继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我们开展的应用生物羊膜辅助治疗继发于牵牛花综合征的视网膜脱离的研究已进行两年有余,纳入近20位患者,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该方法非常有效,生物羊膜很少出现移位现象,只要羊膜够大,能够覆盖裂孔,即可长期保持稳定状态。生物羊膜可在过渡期助力视网膜更好地贴附,弥补裂孔带来的风险。


《国际眼科时讯》:请您介绍一下应用生物羊膜辅助治疗继发于牵牛花综合征的视网膜脱离病例的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如何?

陆方教授:我们在本次会上分享了一个患有牵牛花综合征继发视网膜脱离的10多岁的女孩的治疗过程。在近一年的观察中发现,该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完全没有自愈倾向,并且已出现玻璃体增殖,这就意味着视网膜上存在裂孔,否则玻璃体不会形成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化生。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我们在今年年初对该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将羊膜覆盖在整个视盘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注入硅油,硅油就不会进入裂孔或缺损的视盘内,进而进入视网膜下或颅内。近期患者已取出硅油,发现羊膜已不是一张薄膜,其随着颅压和眼压的变化,逐渐环绕在裂孔周围,未被吸收或溶解,视网膜贴附得非常好。


《国际眼科时讯》:您认为生物羊膜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如何?它还可以应用于哪些眼底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陆方教授:因为生物羊膜本来就为人源性,所以其生物相容性很好,而且其在眼内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否填充气体或硅油,都处于比较安静的状态,不会刺激形成严重的眼内反应或高眼压改变。

由于生物羊膜本身有一定的硬度,其在OCT上显示为展开状态,有一定的厚度,是一条高反光的条带,而且不易移位,至今为止的经治患者中仅有一例发生了移位。

除了可用于治疗继发于牵牛花综合征的视网膜脱离,生物羊膜还可用于覆盖巨大的黄斑裂孔、外伤以后形成的视网膜撕裂或视网膜裂孔,填充裂孔后可减少色素上皮的暴露,也可减少之后形成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国际眼科时讯》:您认为生物羊膜、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在眼科的应用前景如何?

陆方教授:医疗行业的主要课题包括如何预防、如何诊断、如何治疗,如果预防做得好,就可大大减少医疗工作量。因此除了生物羊膜、基因治疗以外,我觉得人工智能(AI)也是一个有别于传统医学的很有发展前景的领域。AI用途广泛,在医疗领域,其可助力医师更容易地识别罕见病和少见病,并有助于更早识别疾病,从而更好地进行疾病的预防工作。除此以外,AI还可助力医师评估治疗效果,预测随访结果,大大缩短了医疗领域的探索时间和研发时间,加快了转化的步伐。如今AI已经迈入新纪元,其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