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etina中国之声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新进展

  • 2024-09-28 11:14:00
  • 194 Views

编者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成年人视力下降和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的加剧、氧化应激的失衡、多元醇途径与己糖胺途径的异常激活、细胞因子的复杂调控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紊乱等。这些机制的交织作用,使得DR的治疗变得尤为棘手。因此,寻找更为精准、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于延缓DR进展、保护患者视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十四届欧洲视网膜专家学会年会(Euretina 2024)上,中国的研究团队展示了两项研究成果,为DR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干细胞因子对慢性缺血性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视网膜缺血作为多种视力威胁性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其有效治疗手段尚属空白。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视网膜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探索干细胞因子(SCF)作为潜在干预靶点的可能性,以期提升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这项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双侧颈总动脉闭塞(BCCAO)诱导大鼠产生视网膜缺血;采用视网膜电图和行为学分析,评估外源性SCF治疗对BCCAO大鼠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影响;利用组织学检查及免疫荧光技术,观察SCF治疗后视网膜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形态变化,验证其对视网膜重塑的调节作用;通过视网膜全片分析,观察SCF治疗对视网膜血管网络重组的影响;同时运用RNA测序(RNA-seq)和实时PCR技术,研究SCF治疗诱导的转录组变化;特别关注了Wnt7信号通路及其关键成员(如Wnt7a和Wnt7b)的表达变化。

图片

研究结果

SCF治疗显著改善了BCCAO大鼠的视网膜功能,表现为视网膜电图、明暗视力转换时间测试和光动力学头部跟踪测试结果的显著改善。

组织学检查显示,SCF治疗促进了视网膜神经元的增殖,增加了神经元数量,并导致视网膜整体增厚。

免疫荧光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CF治疗对视网膜重塑的积极作用,同时改善了对照组BCCAO大鼠的突触标记物的表达紊乱,并有效抑制了Mü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

视网膜全片分析表明,SCF治疗显著降低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密度。

转录组测序分析揭示了SCF治疗通过调节Wnt7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其中Wnt7a和Wnt7b等关键成员在SCF处理后显著上调。

图片

研究结论

SCF通过调节Wnt7信号通路,在视网膜缺血大鼠的神经血管单元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SCF治疗为视网膜缺血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为未来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途径。


讲题:Stem cell factor protects against chronic ischemic retinal injury by modulating on neurovascular unit

讲者:Xi Chen (China)


乙醇胺:DR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DR是劳动年龄人口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DR的发病率和进展,但针对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GW-DR)的DR发展,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及治疗手段。除了血糖和HbA1c外,还没有发现针对这一特定亚型DR的特异性预警生物标志物,早期预防和治疗的关键窗口期往往被忽视。Guangyi Hu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目的是探索GW-DR的早期检测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治疗策略。研究人员依据严格的血糖控制指南,并在为期两年的中位随访期内定期进行视网膜检查,建立了一个前瞻性的GW-DR队列。该队列包括发现队列(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招募)和验证队列(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招募)。在发现队列中,从292名基线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出71名,这些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始终维持在7%以下,且未经历低血糖事件。研究人员采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发现队列中GW-DR患者与血糖控制良好但无DR(GW-C)的对照组受试者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特别关注了乙醇胺的浓度。此外,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中,研究了乙醇胺对视网膜炎症的作用,以评估其治疗GW-DR的潜力。

图片

研究结果

在发现队列中,21例(29.6%)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随后出现了新发GW-DR;验证队列中GW-DR发病率为17.9%。

乙醇胺水平与GW-DR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在验证队列中,这一关联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与HbA1c相比,乙醇胺在区分GW-DR与与非GW-DR患者方面表现出更优的诊断性能,在发现队列和验证队列中的AUC分别为0.954 vs 0.506和0.906 vs 0.521。

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中,乙醇胺显著减轻了视网膜炎症,同时抑制了小胶质细胞二酰基甘油(DAG)依赖性蛋白激酶C(PKC)通路的激活。

图片

研究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个基于医院的糖尿病队列,用于GW-DR的研究和随访。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乙醇胺是GW-DR的一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其诊断性能优于传统指标HbA1c。此外,乙醇胺在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展现了减轻视网膜炎症的潜力,这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DAG依赖性PKC途径的激活有关。这些发现为早期GW-DR患者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讲题:Ethanolamine as a biomarker and biomarker-based therapy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glucose-well-controlled diabetic patients

讲者:Guangyi Hu (China)

共同作者:Liping Gu (China), Ruonan Wang (China), Qizhi Jian (China), Kangjia Lv (China), Mengxue Xia (China), Mengyu Lai (China), Tingting Shen (China), Jing Hu (China), Sen Yang (China), Cunqi Ye (China), Xiaonan Zhang (China), Yufan Wang (China), Fang Zhang (China)


小结:这两项研究不仅为DR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策略,也突显了中国眼科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贡献。随着这些研究成果的进一步验证和应用,期待能够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