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斌教授点评:走进WOC2024,感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新风向

  • 2024-10-02 10:00:00
  • 561 Views

编者按:国内外众多资料显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正以不可遏制的速度迅猛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已与白内障、角膜病、青光眼一起成为全球四大致盲眼病,其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成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因此DR诊疗的新进展在眼科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在第三十九届世界眼科大会(WOC 2024)上,众多学者分享了DR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吸引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国际眼科时讯》特邀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对其中的热点研究进行点评,魏文斌教授基于自身经验,解析了各项研究在DR诊疗方面带来的启示,助力眼科医师拓宽诊疗思路,为DR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图片


研究一:SS-OCTA和UWFA检测DR非灌注区的对比研究

讲题:A comparative study of UWOCTA and UWFA in the detection of non-perfusion area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

讲者:Guo Chuyun (China)

共同作者:L. Jie, Z. Jie


研究概览

Guo Chuyun等人开展研究探讨了扫频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是否可以替代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检测DR患者的非灌注区(NP),并分析了SS-OCTA(24x20mm)检测范围内外NP的分布,以确定SS-OCTA检测范围内外的NP是否呈正相关,以及24x20mm范围内的NP是否可用于预测外周NP的存在。结果显示,与UWFA相比,研究者能够在SS-OCTA范围内检测到54.33%的NP,在颞上区检测到44.91%的NP,在颞下区检测到42.37%的NP,在鼻上区检测到62.46%的NP,在鼻下区检测到57.10%的NP。


研究结论

SS-OCTA可以检测NP,其检测NP的准确性与UWFA基本相同,但目前24x20mm范围内的SS-OCTA不能完全取代UWFA作为检测DR患者NP的手段。


图片

魏文斌教授点评

SS-OCTA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类眼科影像新设备,其优势在于无创、快捷和可重复测量,在DR患者中相较于广角造影能避免渗漏的荧光素对影像采集的干扰,便于定量测量等优势;另一方面荧光血管造影仍有其不可替代性,包括影像采集范围更广,可显示血流速度较慢的新生血管膜和微血管瘤。

由于DR的新生血管多位于视盘和后极部视网膜,OCTA在识别视网膜新生血管(NVE)和视盘新生血管(NVD)上表现显著优于单纯彩色眼底照相且不劣于荧光血管造影;但由于NP区早期多位于颞侧中周部视网膜,不易被超广角扫到。本研究也说明24x20mm范围内的SS-OCTA仅能检测出42~44%颞侧的NP区域。因此,OCTA在识别NP区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OCTA可作为临床DR管理中广角造影的重要补充,灵活掌握两者的适应场景可更早期识别高危PDR和重度NPDR患者,帮助予以及时、正确的治疗,降低患者的负担。


研究二:DR发生过程中VEGFA基因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的频率分析

讲题:Frequency analysis of allele and genotype distribution of the VEGFA ge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作者:A. Yusupov, K. Muyassar Kh, S. Abdullaeva, K. Xasan.Sh, B. Kamila G


研究概览

A. Yusupov等人开展了一项分子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增加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形成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并评估了VEGFA rs2010963基因多态性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DR患者和人群之间VEGFA rs2010963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DR患者的联合样本中,发现野生型等位基因-G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相比之下,DR患者中不利的-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证实了携带VEGFA等位基因变异rs2010963*C对人群DR形成的易感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中野生型有利等位基因G的比例OR<1,证实了该等位基因对DR发展的保护作用。


研究结论

VEGFA rs2010963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C/C变异与DR,特别是与更严重的病程显著相关,这不仅可以预测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风险,还可为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包括针对严重病理的靶向治疗。


图片

魏文斌教授点评

探究DR发生和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对于个性化精准诊疗尤为重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亦提示个体间遗传背景差异在DR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发现提出VEGFA rs2010963这一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在非DR患者和不同严重程度DR患者间的分布差异,对探究DR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机制具有一定潜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SNP与疾病间关联性及其强度存在不可忽视的种族差异。VEGFA rs2010963基因变异能否成为糖尿病人群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支持。


研究三:NDR糖尿病患者脉络膜改变与早期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系


讲题:Associations of choroidal alterations and early neurodegeneration in diabetes without diabetic retinopathy

讲者:Zhenping Li (China)

共同作者:Y. Lan, F. Yang, X. Deng, Y. Yang, H. Gong


研究概览

Zhenping Li等人开展研究通过SS-OCTA确定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脉络膜改变与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减少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DR患者的中心凹周围脉络膜厚度(ChT)、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显著降低,脉络膜基质指数(CSI)升高。与对照组相比,NDR组的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未见显著变化,该组患者的平均pRNFL厚度显著降低。NDR患者外核层(ONL)和总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在多变量模型中,ChT与pRNFL厚度显著相关,即使在混杂因素调整后也是如此。


研究结论

在NDR中,ChT、CVI、pRNFL厚度和ONL厚度均有所降低。糖尿病脉络膜病变可能先于DR发生。ChT的减少与pRNFL厚度的减少独立相关,表明ChT可以作为NDR视网膜神经变性的预测因子。


图片

魏文斌教授点评

本研究表明相较于健康对照眼,糖尿病患者未出现DR就已表现出脉络膜厚度、血管系数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降低,这种降低体现出糖尿病的靶器官损伤是慢性、持续进展的,是早于视网膜病变发生前的亚临床期改变。在DR早期识别、个体化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除脉络膜厚度、血管系数外,OCTA影像的视网膜浅层、深层血管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流空面积均已发现同糖尿病的发生和DR的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团队前期亦发现,OCTA影像中的黄斑拱环血管损害、视网膜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密度降低与临床前期DR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创新眼底影像采集新技术、新指标对糖尿病患者精准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研究四:IL-36Ra信号通过调节VEC/VPC的功能改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的NVE和渗漏

讲题:IL-36Ra signaling ameliorate RNV and leakage by regulating the function of VEC/VPC in 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 mice

讲者:Ailing Sui (China)


研究概览

Ailing Sui等人开展研究探讨了白细胞介素-IL-36Ra(IL-36Ra)信号传导在调节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NVE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结果显示,OIR小鼠IL-36Ra表达水平降低。rIL-36Ra抑制IL-36信号激活可显著抑制NVE的形成,减少NVE的渗漏。此外,rIL-36Ra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VEC)和血管周细胞(VPC)功能相关分子的表达,如VEGFR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TIMP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减少VEC的数量,增加VPC的数量。


研究结论

IL-36Ra可以调节VEC和VPC的功能,改善NVE和渗漏,从而为治疗NVE相关眼病开辟新途径。


图片

魏文斌教授点评

本研究利用OIR小鼠的NVE模型,发现IL-36Ra可抑制IL-36信号通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数量和功能,显著降低OIR诱导的NVE形成和渗漏的严重程度,这对理解NVE产生和消退相关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在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炎症因子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受到重视。针对炎症机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眼内长效激素在控制RVO、DME相关的黄斑水肿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由于其所带来的潜在白内障、眼压升高等风险,眼内长效激素这类广谱抗炎药物的广泛应用受到一定制约。未来,探究炎症机制的关键驱动因素、核心因子可为提取全新干预靶点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DR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今眼科医师已经开始从多个角度探究DR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各种治疗新靶点也不断被发现。相信随着探索继续深入和眼科医师诊疗思路的进一步拓展,DR患者定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